编者按:
因为华为芯片断供,台积电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全球最优秀的芯片制造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积电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标杆企业。不仅是台积电,整个台湾半导体行业的表现都非常出色。预计今年台湾半导体产业规模和产值将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台积电是如何通过击败众多对手,从半导体领域的后来者成长为王者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是如何发展的?
该丛书从20世纪70年代台湾产业政策的变革出发,梳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外部环境演变和内部发电机制,揭示台积电的成长密码。
王义伟/文在台湾半导体界,有三个人,从不同的人生起点出发,中途走到一起成为同行或战友,然后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上演两岸恩怨并延续至今。
这三人分别是张忠谋、曹兴成、张汝京。
三人中,张忠谋的起点无疑是最高的。193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张忠谋,青年时代虽然战乱导致多地,但父亲曾任宁波市黟县财政局长,母亲是书香门第,家境不错,所以这期间的频繁搬迁算不上颠沛流离。
1949年新中国成立,18岁的张忠谋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成为当时唯一的中国人。此后,从哈佛到麻省理工再到斯坦福,从Sylva-nia到德州仪器再到通用设备,张忠谋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在世界一流的公司工作,接触了世界最前沿的技术。他空降台湾,受到两位台湾“行政院长”连番热情邀请。他直接进入台湾上流社会,地位之高,为众人所景仰。
与张忠谋相比,曹兴诚的背景寒酸得多。祖籍山东济宁,1947年生于台湾
湾台中清水,家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六。曹某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收入微薄,曹某从小就意识到生活的不易。曹兴就读于台湾大学电机系,后进入台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他进入台湾经济部,成为一名公务员。相较于台中乡下的背景,曹兴诚成为公务员,收入稳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算是一个积极的结果。
虽然成为“中央官员”,但曹兴诚并不满足。他头脑灵活,做事多才多艺,注定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恰逢顶头上司、“经济部长”孙运璇成立工研院,曹兴诚借势水塔,变身工研院下属的电子中心,从此开启了叱咤风云的半导体人生。
三人中,年龄最小的张汝京,1948年出生于南京。张汝京的父亲是冶金专家,母亲是化学家。他出生不到一岁,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跨过大江,南京解放。张汝京的父母带着他,跟随撤退的国民党军队从上海乘船来到台湾。
父母的专家背景和相对较好的家庭条件,让张汝静能够安心在台湾读书。1970年,张汝京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赴美。他先在布法罗的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学位,然后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毕业后,张汝静进入德州仪器工作。当时,张忠谋已经是德州仪器的副总裁,处于张汝京难以企及的位置。当然,当时他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老上级来一场龙争虎斗。
场景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孙运璇创办工研院后,落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从美国引进半导体产业。
现在看来,孙运璇的眼睛真的很大,很深,很远。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是一家技术实力雄厚的公司
这家有技术实力的公司曾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彩电显像管、第一块太阳能电池,但随着技术日新月异,公司迅速衰落,差点破产。
孙运璇果断向RCA购买了芯片设计制造的全套专利技术,并指示工研院电子中心组织一批人到美国RCA公司学习。
工研院组织40多人到美国RCA公司培训,这些人分散在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中。
曹兴成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这些专业人才从美国学成归来后,1979年工研院将电子中心升格为电子所,开始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
初步方案是组织一批社会企业作为原始股东参股,成立一家专门设计制造芯片的公司。
由于多数台湾企业家不了解半导体产业,初期募集股东工作并不顺利,工研院看中并邀请的企业普遍不积极。当原来的股东终于聚在一起时,大家发现每个企业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华”字,于是这家企业就被命名为联华电子(简称联电或台联电),成为新竹科学园区最早进驻的企业之一。
企业已经成立了。工研院电子所作为这家企业的领导者,需要派一个人到公司管理层。它应该派谁去?
这份重任落在曹兴成身上。1980年,曹兴成出任联华电子副总经理,年仅33岁。因为出色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曹兴成很快成为这家公司的实际掌门人。
联电作为新生事物,又是台湾工研院的“亲生儿子”,自然受到三千人的喜爱。早在1977年,工研院就掌握了3英寸晶圆生产技术,采用7微米CMOS制造工艺。联电进驻新竹后,在工研院主导下,从美国引进4寸晶圆生产线,再由工研院引进新研发的微米厘米
OS制造过程转移到UMC。最初几年,联电项目进展顺利,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台湾产业的启动和发展。
在生产经营的具体实践中,曹兴成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
问题是前线太长了。
同其他半导体公司一样,联电的业务范围涵盖IC设计制造全过程,是一种综合方式。这种商业模式不仅很辛苦,而且在国际半导体行业巨头夹缝中处境十分艰难。
怎么办?
曹兴诚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任不久,他就意识到联电的模式很难出来,于是日夜思索,最终拿出了半导体代工方案,即放弃自己不擅长的设计,专注于代工制造。
当时,张忠谋还未受聘来台湾,但与台湾政要走得很近,与孙运璇、李国鼎交往密切。曹兴诚虽然非常欣赏张忠谋,但由于身份悬殊,没有机会与张忠谋面对面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