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名称去金融化,就是要尽量减少《资本论》中的“血和脏东西”--题字
大家熟悉的蚂蚁金服(全称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超级独角兽”,近日更名成为大家不熟悉的“蚂蚁科技集团”(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据称,相关工商登记变更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对于蚂蚁金服的更名,蚂蚁科技集团回应网友关切,称“那只蚂蚁还是那只蚂蚁”,但高飞瑞还是嗅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气息,并不像普通的更名那么简单--更名动作简单,动机复杂。
有了大树的遮蔽,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中,蚂蚁金服一直被认为是后来居上、相对落后的高手。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剔除低俗“金融化”,变身“数字科技”公司蔚然成风。2018年11月,京东金融变更为“京东数科”;2019年4月,富富金科变更为“富富数科”;2019年7月,首家线上贷款的宜人贷变更为“宜人金科”;2019年11月,拍拍贷变更为“信也科技”……如果真要举个例子,这个清单还是很长的。
企业名称是企业品牌的主要载体之一。从企业成立前,创始人就致力于给企业取名,就像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一样,希望能拿出最高水平。名字一旦确定,多数情况下是不愿意轻易改变的,尤其是在拓展市场、积累了一定品牌之后。企业做得越好,越不愿意改名。企业更名煞费苦心,既伤品牌,又费钱费力,得不偿失。将市场和用户从对旧名称的认知和接受转移到新名称上,还需要一番努力。
既然如此,金融企业为何要集体更名?
改名不是他们的主观意愿,而是他们的实际困难。俗话说,春江
暖鸭先知。他们似乎已经知道互联网金融风向变了,改名是表态,不愿让自己做撞到枪口的出头鸟,而不是技术发展和战略定位的需要。
事实上,无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名称改成什么,其运营模式和赚钱手段并没有改变。说白了,他们借钱,靠钱生钱。金融属性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属性,是其最本质属性。去金融化这个新名称所凸显的数字和技术,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赚钱手段,是金融肌体上的漂亮斗篷或“幌子”。
高飞瑞认为,与新名称相比,大多优于旧名称,前提当然是消除政策监管风险;老字号直接告诉市场和用户自己是做什么的,毫不掩饰。它对于营销和新业务开发,就像咏春拳一样简单有效,适合商战练习,不用花太多时间讲解。
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去金融化,在名称中突出科技含量,是不得已之举。根本原因不是科技发展,而是形势。不改名换姓,要么撞上枪口,轻易被纳入监督眼;要么被用户破坏,影响形象。
做公司必须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赚钱。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听起来很不一样。名字里有金融,听起来俗气;名字里有技术,听起来体面、有意义、有前途,尽管它们是一样的。
名中有金融,也是时代的产物。政府放开互联网金融,出发点就是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服务生产生活。在当时的政策引导下,隐秘的金融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企业名称中包含“金融”二字,符合政策走向和潮流,似乎也与时俱进。没想到,闸门一放开,就水漫金山、乱象丛生,资本吃血的本性暴露无遗。时至今日,它已声名狼藉,真应了马克思的著名论断: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
血和脏东西从血管里滴下来。金融这个词已经从中性变成了贬义。
说白了,互联网金融怎么变,本质上就是放贷,实现钱生钱。即使换了新马甲,换汤不换药,照样借钱。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平台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时期,高利贷、暴力讨债、非法吸收存款、资金跑路、平台爆雷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干扰。现在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
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名并非科技发展的必然,而是政策变了,监管趋势变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变了。如果不改名换姓,仍以金融之名招摇过市,就会成为过街老鼠,撞上枪口。
政策和监管方向的转变是互联网金融乱象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更名,也表明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渴望与原罪的过去、与仍在昧着良心赚钱的不良金融公司不同,诚心诚意地对其进行切割。
高飞瑞的思想不排除金融的作用。尽心尽责的金融服务,对于解决需求侧燃眉之急,促进生产生活改善,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具有积极作用。通过金融服务赚取适当合理利润无可厚非,但应合法合规,在监管下进行。
央行行长易纲多次公开强调,金融要坚持持牌经营,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都要取得相应的牌照才能开展业务,金融监管部门必须依法加强金融监管。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与资本主义金融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企业名称去金融化,也希望最大限度减少金融中的“血和脏东西”。
2020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