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随着清朝的结束和民国的到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其他国家的市场演进和演变相似,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从各大城市的精英阶层开始的!
这一时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企业家,他们中有继承先辈荣光的,如荣氏家族,但也有一些新崛起的企业家抓住机遇,奋勇争先。他们在最强盛的时候,甚至对政府的有关决定有很大影响。这些企业家大多是实业出身,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它们为我国企业制度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盘点一下民国时期各个行业的一些工业巨头。当然,民国时期也有不少著名的实业家。与荣家二代和严玉堂、张謇、聂云台等实业家类似的,还有刘文彩等富省商人,他们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但我们没有将他们列入名单。我们简单地从各个行业中挑选了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然,他们可能不是当时的十大实业家!
1.刘洪生(1888-1956)
“中国火柴大王”“毛纺织工业大王”刘鸿生,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以开滦煤炭起家,后将资金投入火柴、水泥、毛纺织等行业。他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实业家,是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于一体的“企业大王”。他的经营领域涵盖轻重工业、交通运输、商业金融,创办了中国近代最好的民族企业集团之一。我们用一代人的力量,打造了一个财富仅次于几代人打造的荣氏家族的商业帝国。
刘洪生十几岁,家境衰微。他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后来,他因各种原因退学了。他当过教师、翻译和推销员。后来,他开始转运煤炭,赚到了第一桶金。
五四运动后,积极投身民族工业,先是成立华商宏盛火柴公司,后来又成立华商上海水泥公司、中国煤球公司、大华保险公司、华丰搪瓷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中国实业公司、华东煤矿公司、中国企业银行等,被称为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实业家。
抗美援朝期间,刘鸿生在工商界带头捐赠飞机大炮,并动员刘氏企业尽其所能捐赠。上海水泥公司董事会与全厂职工一起积极响应,累计捐款1亿元人民币,堪称民族资本家的典范。
2.穆藕初(1876~1943)
“棉纱大王”穆藕初出生于清末穆藕初。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后,13岁入棉业当学徒。然后他去夜厅学英语,当过英语老师,考入海关,当过铁路警长。他经历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却始终怀揣着一颗实业救国的心。1909年,在亲友的支持下,他去了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美国得克萨斯州。
穆藕初五年初改学,专攻棉花。他从如何种棉花、如何把棉花纺成纱和布,到如何做工厂、如何有目的、完整、有计划地有效管理工厂,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八年的学习,你终将有所收获,然后你就会回来。现在已经是不惑之年了。回国后创办上海德达纱厂。短短5年,穆藕初与张謇、聂云台、荣宗敬并列为“四大棉纱王”。
穆藕初最大的贡献不是办厂,而是引进棉花良种,改进纺织机械。虽然逐渐退出实业,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心系实业。抗战时期,他还发明了“七七棉纺机”。
3.张荣初(1901-1972)
张荣初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是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巨擘之一。早年创办上海纺织印染厂,1928年上海成立上海印染厂。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的第一家印染厂,经受住了当时欧美企业的冲击
由中国独资经营成立的由纺纱、织布、印染到棉花经销厂家的综合经济实体,并更名为上海纺织印染厂。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张荣初变卖位于上海一心路的住宅和家具,捐赠给抗战。抗战时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张荣初仍在上海坚持民族工业,创办了荣丰纱厂、苏中铁道厂、上海皮革厂、泰州纱厂和拥有2万锭、200台布机的丰业大厦,成为上海知名厂商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工业。到1949年,他的资产达到1000多万元,成为解放初留在国内的浙江省资产最多的民族资本家。
4.方业先(1893-1940)
民国时期,化学工业先驱之一的实业家,有“国货大王”“化工大王”之称。早年在江南制造局兵工学校随德国人窦伯烈学习化学。清末,他合伙开办鼎丰珐琅厂、龙华制革厂、硫酸厂、橡胶厂。
1911年,中国化学工业学会成立,先后开设了4家分厂,成为当时中国日化行业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1912年,方业先创办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生产销售三星牌牙粉、雪花膏、生发油、花露水等,与国外轻工产品竞争。1915年,方业先筹资办厂,扩大生产三星蚊香,以抵御日本蚊香。1923年,方业先首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牙膏“三星牙膏”,随后又成功研制出洗衣皂等洗涤用品。
九一八事变后,方业先联合上海主要实业家,探索振兴实业、拯救中国的道路。成立“国货临时联合商场”,选择1932年9月18日一周年作为国货商场开业日,意在唤醒人们勿忘国耻。
终其一生,即使在上海沦陷期间,方业先也坚持“不与日本人勾结,不做汉奸,做汉奸永远不会有好下场,天长地久!”最后被绑架了
伤害。
5.吴云初(1891-1953)
“味精大王”吴云初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专家、著名化学工业家、中国氯碱工业奠基人。年轻时家境贫寒,10岁入学,后到上海广方言博物馆学习一年外语。他因贫困辍学,回到嘉定一小当英语老师养家糊口。15岁考入陆军部上海兵器工程学校兼职学习化学,从此走上化工之路。
1913年,他被杜博推荐到汉阳铁厂当化学家。该厂硅砖、锰砖试制成功,他被提拔为砖厂厂长,很快成为当时的工程师。20世纪20年代回到上海后,他创办了上海天厨味精厂。天元电化厂建于1930年,是我国第一座生产盐酸、烧碱、漂白粉等基础化工原料的氯碱厂。
1934年,天盛陶厂建成,生产多种耐酸陶管、瓷盘、陶瓷阀门和鼓风机,开创了国内耐酸陶瓷工业的先河。至此,天楚、天元、天盛、天利四家轻重化工企业自成体系,强大的“天”字化工集团谱写了中国化工史上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