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你可能不属于任何企业圈和孙子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圈外”(ID:iquanwai)。作者孙泉泉,在线商学院品牌“圈外”创始人兼CEO,畅销书《请停止无效努力》的作者。
最近,有几个朋友辞去了自由职业者的工作。顾问单打独斗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一次,略有不同。几个“单飞”的朋友强强联手,以同一家公司的名义走法律和财务流程。一个人接到需求后,如果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就会把其他擅长的顾问拉进来,一起谈项目,项目下来后再一起干。
说他们是自由顾问?好像不完全是。但要说,他们是一家小型咨询公司?好像不是。这个所谓的“公司”只有法律意义。没有人是老板,也没有人是员工。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名字,它不像一个公司,而是像一个平台。
是的,站台。
优步没有自己的车,只是一个用车平台;阿里自己没有货,只是一个交易平台;微博本身并不生产内容,而是一个内容平台……
人才呢?不一定要以企业的形式组织,而要以平台的形式组织吗?
其实往前追溯,“企业”的组织形式起源于社会化大生产。
罗纳德·科斯曾这样解释企业的价值: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人们可以相互签订合同,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同时购买他人的劳动力。
但这样一来,交易成本太高,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不同的劳动者,做出选择,在个人之间达成协议,并执行协议。
至于企业,则是通过等级制度来组织和管理人员。虽然管理成本较多,但只要管理成本低于交易成本,企业就是有价值的。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变革,也带来了协作和
信息透明,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某些行业,如果交易成本降至低于管理成本,企业就会失去优势。这个时候平台就会兴起,因为平台的作用是促进协同、匹配供需,不需要企业高昂的管理成本。
这种趋势不仅出现在咨询业,也出现在传媒业。很多内容平台直接连接媒体人和读者,传统媒体企业似乎没有那么多优势。
未来,更多行业将面临这样的变化。在这些行业中,未来我们可能不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而只属于一个平台。
一旦从企业到平台,最大的变化就是个人的作用会凸显,而组织的作用会减弱。
事实上,即使咨询、传媒行业没有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很多企业也一直在借鉴平台化的一些做法,悄然进行组织变革,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和人才需求。
这些变化将对我们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我近年来帮助各大企业做组织设计咨询的个人观察来看,至少有四个企业发展趋势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企业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企业中个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短
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为自己增值,密切关注行业动态
我刚做咨询的时候,企业做战略规划需要5年甚至10年。现在,能拿到明确的三年战略的企业并不多。至于5年和10年,企业是否还活着还不得而知。
即使它还活着,谁也不能保证它能否保持高增长、高利润,从而为你提供高额的物质回报。
在这种趋势下,个人不可能把安全感寄托在企业身上,只能寄托在自我价值的提升上。
因此,在你进入企业之前,你得想
一个问题:如果这个行业没落了,企业倒闭了,我还能去哪里?在这里我的价值能提升多少?(关于价值提升,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你没有钱,真的,真的不是因为你不努力。)
此外,你需要时刻关注你所在行业的变化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你必须思考以下问题才能理解你所在行业的变化:
1.与过去相比,这个行业的人才素质如何?
2.走出这个行业的人,价格涨跌如何?
3.行业人才是否短缺?在哪个细分区?
4.哪个细分行业增长最快?
5.行业出现了哪些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将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
6.该行业的主要增量发生在价值链的哪里?近期有什么变化吗?
企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灵活,岗位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因此,在变革下寻找内部创业机会,或许能实现弯道超车
过去做咨询项目,先从战略梳理入手,然后设计匹配的组织架构,梳理每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再根据要求匹配合适的人。
总之,先挖个洞,再找合适的萝卜来填。
如今,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僵化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会使企业的决策变得迟缓,无法应对变化。
那么,什么能更快地响应变化呢?人们。因为岗位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人才能及时识别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因此,近年来组织设计的主题是灵活的:有的企业开始往中层走,只留下高层和基层;有的企业合并岗位,避免分工过细对人的限制;在一些企业,甚至连职位描述都被取消了。
总之,最大化萝卜的效果,同时坑的大小可以调整。级别和岗位的界限会越来越被打破。
这种“无界”的趋势给了个体更多选择自我的机会
你愿意做什么,然后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崭露头角。
比如,很多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O2O、社群经济等新兴概念,往往会选择兼顾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