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2000亿元的红牛和泰国合资断了义,为中国企业断了后路
今天是单仁兴陪你的第1793天
1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
红牛,中国最著名、最畅销的能量饮料,25年销售2000亿元。事实上,市面上有三种不同的套餐?
红牛安纳吉饮料、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经常有人问,这三种模式有什么区别?红牛是国内公司还是国外公司?
事实上,在这三个几乎无法区分的包装背后,隐藏着一起涉及中国和泰国两家公司、历时十年的商标竞争案。
2020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对“红牛系列商标”权属纠纷一案作出二审判决:
确认“红牛系列商标”属于泰国天丝医疗保健有限公司。
一时间,红牛易主。
苦心经营26年的“红牛中国”,最终沦为为他人做嫁衣,连最珍贵的“红牛”品牌也没能保住。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个话题聊聊红牛的前世今生。
这个曾经超越可口可乐的品牌,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教训?
2
红牛在中国的故事要从1993年的海南岛说起。
1993年,泰国华人许书标带着他的饮料品牌“Krating Daeng”来到海南,想进入中国市场。
但当时国内还没有功能饮料分类,扩建还没开始,徐书标就被监管部门枪杀在海南岛沙滩上。
失败的徐书标意识到,要想在陌生的中国市场做大品牌,仅靠自己这个泰国人是不够的。
在中国要发展,首先要了解国情,走特色之路。
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中国合伙人。谁啊?
这个人叫严彬。
严彬当时已经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白手起家,从学徒做起,后来创办华彬集团,在中泰贸易中风生水起,在泰国政商两界人脉深厚。
同为白手起家的许书标和严彬一拍即合。严彬欣然接受徐书标的合作邀请,决定投身中国红牛事业。
英雄相惜,共成大事,这听起来确实很美妙。
但现实是残酷的。
严彬要解决的第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为了拿到红牛饮料的生产许可证,严彬找到了国企中国食品工业总公司和深圳老牌国企中昊集团。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和批准。
1995年9月22日,在两大国企的背书下,红牛终于拿到了生产许可证。
但为了获得国企的支持与配合,严彬、许书标与另外两家国企达成了50年的独家许可协议。
然而,目前的争议在于26年前的这份协议。
由于当时政策的限制,红牛产品作为非酒精饮料的合资期限不得超过30年。
但最终获批的中国红牛营业执照规定,合资期限只有20年。
也就是说,双方约定的期限是50年,但从法律角度看,法律认定的时间只有20年。
这成为今天双方场上的导火索。
时代的局限,给了严彬执掌中国红牛、施展才华的机会。
但这也为红牛的产权纠纷埋下了伏笔。
就像加多宝和王老吉一样,因为商标而陷入纠纷。我想严彬也会感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
刚刚解决了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严彬和他的中国红牛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当时,中国市场上还没有功能饮料这一说辞。
红牛要想崛起,就必须在一片空白的市场中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
起初,徐书标的名字叫energy,意思是能量,中文翻译成“安乃基”。
但严彬没有用这个名字。
他知道一个好名字对一个产品有多重要。
这个名字一定要让消费者一听到就想到自己的产品,突出产品的特点,在消费者心目中刷存在感。
几经思考,他决定用中国人喜欢的红色和泰国品牌本身的水牛形象,形成“红牛”作为品牌名称。
红牛这个词很容易与西班牙的斗牛联系在一起,而这个强大的形象正好与产品的功能相匹配。
有包装、有品牌,这款创造了国内饮料行业奇迹的产品初具雏形。
然后是如何将产品带入市场的问题。
这一挑战让无数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落空。
严彬用伟人的指引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道路。
4
一个全新的产品要想打开市场,就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这个入口需要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有深刻的了解。
一款好产品的设计思路一定是围绕“目标用户-用户痛点-核心功能-使用场景”展开的。
红牛对此做了很大的研究。
他们发现,对于如何提神醒脑,中国人和西方人的选择非常不同。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提神,但在中国,尽管经过种种市场培育,如今中国咖啡的消费量仍只有美国的2%左右,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喝茶。
当时红牛的价格和现在一样,6元一瓶。
在那些贫瘠的年代,价格真的非常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