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汉魏洛阳故城考古发掘现场。陆/摄
参加螺丝贵州研学旅行计划的小朋友们参观贵州省博物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马东/摄
诗人舒婷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们都是秋天的树叶,我们负重前行,呼之欲出,不甘放弃奋斗。
同样无奈的焦虑,似乎每年暑假都会在家长间蔓延。2017年夏天,月薪3万元撑不起孩子暑假的消息引发热议。2019年,费用涨到8万元。一位妈妈的暑期账单,花式培训班、花式海外游学,加上部分差旅、交通、餐饮费用,花费1万元,其中游学就占了5万元。
研学游成家长消费标配
假期游学已经成为家长消费的标配,因为不仅学校假期作业需要写游学,中考作文题目甚至涉及相关内容。暑期家长们会带着孩子去旅游,这一直是全国旅游的旺季。近年来,更多家长希望孩子在旅行中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学到更多知识,游学产品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
暑假结束,携程旅游集团发布《2019暑期游学账单》显示,根据携程游学平台订单数据,2019年暑假单次游学人均消费价格为8641元,较2018年有所下降。家庭平均游学支出1万元,较2018年有所增长。
携程游学平台发布“2019暑期游学消费排行榜”,统计了2019年全国15个主要出发城市的暑期游学消费价格:广州人均花费11963元,其次是北京10380元,上海9830元。在K12学生中,游学消费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各年龄段消费最高的是珠海小学生、上海初中生和广州高中生,消费金额分别为5963元、12263元和20852元。只是整个
就中国人的平均收入而言,游学消费并不低,但远低于上述账单中一个暑假游学花费5万元的数据。
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家长是理性的,不能明显超出收入水平消费游学产品,但焦虑是真实存在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量家长在选择游学产品时,最难判断的就是“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效果?这些问题在购买前无法判断,每个家长对“学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游学可以很贵,但应该相当贵
北京的赵女士暑期给即将上初一的儿子报了一个游学团。国内洛阳+西安的行程,不带机票,花费1万元,而平均行程只要5000元至6000元。赵女士的朋友不理解,认为赵女士被收了“智商税”,但赵女士并不认同,认为1万元的游学产品贵得还算合理。
赵女士所说的游学产品,是携程今年暑期推出的自营青旅系列之一,从洛阳出发到西安,沿途寻访西周至汉唐遗存。“这条线路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一位教授设计的,不走传统的旅游景点,很多都是游客少的博物馆和不对外开放的考古遗址。而且,在这些地方给孩子们讲解的不是导游和讲解员,而是博物馆和考古队的研究人员。”这是赵女士此行最满意的地方。“这些都是平时想花钱不能请人的地方,想去也去不了。”
至于价格,赵女士觉得物有所值:“这个群里只有10个孩子,大部分都是没有父母的初中生。一名领队全程负责,一名导游安排车辆食宿,一名生活老师,一名摄影师,一名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学生,全程负责学习指导。吃饭也是选择当地最有特色的餐厅,这根本不是旅行团最初的概念,无法与旅行团的价格相提并论。“
赵女士说,在“游览”部分,因为去
很多都不是热门景点,所以人很少。“好几次都是一揽子效应。”最让她满意的是“学”的部分:“‘博士老师’不仅可以随时答疑解惑,一天的行程结束后,还能回到孩子身边,把当天的内容重新串起来。而且,在行程开始时,孩子们被分成两队,每天复盘结束时都有PK赛。为了给团队挣积分,孩子们每天都认真听讲,随身带着书,一路记笔记。”
但赵女士说,以上这些都没有得到朋友们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她能学到的东西是有限度的。“我博士毕业从事教学工作,当然知道知识要从阅读中获得,旅行中获得的知识肯定远不如阅读,但游学最重要的是打开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是专业的书,越需要带着问题去读,游学是打开孩子阅读兴趣的钥匙。”赵女士说,“以前带儿子去旅游,去各个历史遗迹,孩子都没兴趣去了解,感觉像是逼他。游学的形式不一样,和同龄人在一起,整个旅行都很开心,孩子回来后也愿意去了解相关历史知识,说下次还想再去。”
产品不怕贵,就怕顾客说不值
“喜欢的家长每年都愿意和我们一起出去,早早打听今年的行程。不喜欢的家长,看了产品页面直接关掉,我们从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喜欢。”螺丝探馆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马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螺丝探馆主打产品面向小学阶段的孩子,周末主打博物馆科普研学游,假期也会推出研学游产品。
“跟旅行团相比,游学产品肯定贵,而且贵得多。一是成本比旅行社高很多,一点也不便宜;二是我们有课程设计,寓教于乐也是专业工作。”马兴说。
马星解释了游学产品成本高的原因:“首先不敢用便宜的车,必须有资质,车况好,这个项目肯定贵,尤其是
现在正值暑期旺季,车最紧张的时候,指定的车做不好就要加价。我们都在当地餐馆点餐,而不是团餐。为了照顾孩子,贵州人被要求点不辣的菜,不敢点鱼,怕孩子被鱼刺卡住。在此基础上,还要吃地方特色菜,这是我们派员工先试后确定的菜单。都是成本。“
“凡事,首先要保证的是安全。不是那种开会,而是把每个环节都想了一遍又一遍,确定流程和规范,再教给带队的员工。员工也是20多岁,就是大一点的孩子带着一群小一点的孩子,要把所有的危险都提前想好,然后严格按照流程走。”马星说,“所以我每年的游学次数有限,因为派不了那么多人,也不敢用不是我的人。”
从旅游行业创业,教育学硕士马星是一颗螺丝钉。她说,以前对亲子产品的理解,现在看起来太粗糙、太幼稚。“不增加一些亲子项目就可以叫‘亲子游',现在这类产品复购率为什么低?因为缺乏人性化服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亲子游都是单亲妈妈带着一个甚至两个孩子去旅游,这位妈妈会面临多少困难?数不清!光是上厕所就能让人崩溃,大部分地方都没有第三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