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中国数字新闻》杂志11月14日文章,原题:中国扶贫攻势中的“涓滴经济学”一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政府自本世纪初以来逐年稳步增加减贫支出,仅2020年就接近210亿美国元。但这些钱都去哪儿了?对此,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扶贫行动通过新建住房、粮食捐赠和农村居民安置对居民个体的影响上。
但在财政上,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企业,而不是个人。从倡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强调“共同富裕”,这可能标志着中国政府扶贫行动的重大转变。一段时间以来,中央不再强调向个人提供直接的财政援助和福利,而是告诫人们不要落入养懒汉的“福利主义”陷阱。
德国咨询公司Sinolytics项目负责人卡米尔·布雷诺娃的研究显示,中国中央政府设立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研究发现,农村公路、住房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在这些支出中占比最大,其次是涉及对地方产业补贴的“产业扶贫”。通过向当地私营企业和合作社注入资金,政府旨在向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和分红。
《钢丝》评估发现,全国有近万家企业注册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有“扶贫”字样,其中约90家是后来注册的。此外,不少“扶贫企业”还是合作社等扶贫相关组织的股东。组建这样的合作社只需要5个人。一旦成立,在经营过程中可享受税收优惠和国家补贴。
事实证明,这些民营企业和合作社已成为扶贫行动的关键中介。通过招收贫困家庭工人换取政府扶贫资金,成为补贴流向困难群体、创造就业岗位的主渠道。
贵州省普定县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之一。这个县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扶贫行动背后的动力。从当地2018年至2020年扶贫预算来看,大部分支出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扶贫,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包括教育、医疗和财政直接帮扶在内的公共服务。同时,全县新注册“扶贫”公司18家。
在布雷诺娃看来,这体现了中国减贫战略从社会救助向“涓滴效应”战略的转变。“这是涓滴原则--成功的企业家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真正帮助他们的社区,所以中国实施惠商政策,因为这最终会帮助每个人,”她说。(作者陈炜,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