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职业打假人叶光:打假20年的光荣与梦想
(重庆晨网记者鲁渝10月19日11时03分报道)职业打假两大巨头北望海、南夜光将在北京再聚首。
22日,首届中国民间打假论坛将在北京举行。
作为民间打假的旗帜性人物,重庆的叶光接到主办方中国消法研究会的通知,论坛将首次发布民间打假十大经典案例。叶光梳理了从事职业打假以来最得意的案例。
“整整20年。”在叶光的办公桌上,已经堆了厚厚的一摞材料,里面写满了他20年的光荣与梦想。
“不锈钢锅很少达标”
泡茶进屋后,叶光手捧一壶走了出来。“这次买的是不锈钢锅,市面上很少有符合标准的。”
叶光打假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领域,与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制品相关。
在江北区建新北路上的这栋灰色写字楼里,各种打假故事和不良产品不断被披露。
叶光拍了拍办公室最显眼的桌子上的锅。外包装显示,这是国内销售率比较高的品牌产品。“从开始调研到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
叶光与不锈钢锅的战争,灵感来自一档养生节目。去年11月的节目中,嘉宾医生和主持人讨论的话题,是不锈钢材质的锅碗瓢盆等餐具。“大致是指加入铬、镍、锰等重金属使其成为不锈钢,但铬、镍、锰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特别是长时间高温炒菜或炒菜锅,很可能溢出到食物中,成为严重致癌物。”
从《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六条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义,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再到卫计委,叶光做了一年多的调研,整理出一张食品接触用不锈钢的法律关系图。关于国家标准制定的“知识问答”中的不锈钢品牌
规定,再到《知识问答》--GB/T3280《不锈钢冷轧钢板和带材》国家标准中提到的材料和牌号的参考依据。
“你看这个不锈钢锅的包装盒,上面标注了奥氏体不锈钢型号和06Cr19Ni10不锈钢牌号,符合法规要求。但它的材质使用不正确,因为在GB/T3280-2007中,规定只能使用铁素体钢型号022Cr18Ti和马氏体钢型号40Cr13制造餐具,苏泊尔使用的06Cr19Ni10只适用于制造拉深成型件、酸管路和容器等。”
叶光还分别对022Cr18Ti、40Cr13和06Cr19Ni10的成分进行了列举对比,证明06Cr19Ni10在铬、镍、锰重金属含量方面超过了前两个钢种。
走访市场的结果更让他震惊:符合钢种要求的不锈钢锅少之又少。
靠防伪工具一战成名
和运转中的不锈钢锅一样,叶光每研究一起打假案件,都会深入到案件所在行业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国家标准等方面。
浩如烟海的材料经过他的整理筛选,变成了摆放在塑料文件袋里的有序证据链文件,让他把打假案件中的关系梳理得一清二楚。
“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研究和掌握,得益于我在执法单位工作时积累的素养。”叶光这样总结自己。
1958年出生的叶光,1986年加入重庆市酒类专卖管理局。在中国第一人王海的影响下开始参与打假时,1996年他还是酒类专卖管理局的一名执法人员。
叶光记得,他进入酒类专卖局时,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专卖局刚刚恢复元气。因为它属于行政执法部门,所以有必要制定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约束。以及所在部门的规章制度,
比如,叶光参与起草、讨论、制定、完善酒类管理制度,如执法程序、询问笔录等细节。
熟悉程序和法律法规,是叶光个人打假的法宝和利器。
上世纪末叶广在北京燕莎商城假冒高丽参,一战成名。
“燕莎商城是高端卖场,对于使馆区的人和即将出国的人来说,商品很贵,里面卖的一盒假高丽参能卖到8000到10000元,外面市场最高价只要2000元。”
叶光一次性购买了6万多元的假高丽参,并进行了投诉。没想到,商家拿出了一份北京市朝阳区药品检验所出具的检验报告,证明该产品为正品。如果是一名普通的打假者,可能会被检验报告忽悠,但由于叶光熟悉执法程序,他看了检验报告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检验报告的真实性没有问题,但是,我质疑它的合法性。高丽参是进口产品,按照《进口药品管理办法》,必须在口岸药检所进行检测。因此,如果不能拿出口岸药检所的报告,朝阳区出具的报告就没有意义--涉嫌程序违法,所以结果违法”,叶光的辩解让他依法获得了“退一赔一”的赔偿。
“叶光”企名网度南方最高
叶光原名聂坤华,但很少有人知道“叶光”二字缘何而来,又是如何得名的。
这件事还得从王海说起:1996年至1997年,是王海打假事业的巅峰时期,他被誉为“打假英雄”“脚踏实地的爱国者”。
叶光1997年底从酒类专卖局彻底辞职,成为职业打假人;之前参与打假时,他是酒类专卖局的执法人员。
很少有人能想象,戴着一副眼镜、一副书生模样的叶光也做过执法卧底,潜入制造假酒的团伙对付团伙成员,设置线索。
见媒体反对王
海某举报后,叶光想到自己也可以利用工作性质,参与一些打假。他主动向媒体自荐。为了保护叶光的卧底身份,他化名“叶光”。
“他姓聂,在重庆话里,'聂‘和’叶‘谐音,发音常常分不清;他是聂荣臻元帅的后人,'轻’字寓意继承光荣传统。”时任媒体负责人傅晓宇的回忆,印证了“叶光”二字确实出自他之手,也道出了其中深意的始末。
叶光的办公室有一个文件柜,里面放着厚厚三叠剪报,是他收集的这些年媒体关于他打假事件的报道。第一组报道始于1997年1月,以内江假酒案为主题,在第三篇报道《年轻人站出来“扫荡”“假名酒”》中首次出现了“叶光”的名字。之后叶光:是重庆的王海吗?》,而在2月初,《王海希望与叶光结盟》《王海叶光荣城论‘剑',打假江湖流传至今的“北王海,南叶光”之说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