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来一补”
三比一补编
定义
定义
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它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试探性确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最早出现于1978年。
--东莞市
首家“三来一补”企业
1978年7月,东莞市第二轻工业局设在虎门的太平服装厂与港商合作,创办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三来一补”企业的主要结构是:外国投资者提供设备(包括外商投资建设的厂房)、原材料和样品,并负责全部产品出口,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和劳动力。中外各方互不定价为组建新的“三来一补”企业提供条件;中外当事人不以“三去一补”企业名义记账,而是各自记账,以劳动者缴费结算,对“三去一补”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太平手袋厂的故事
1978年7月29日晚,东莞太平服装厂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其中包括华润副总裁张政、一位名叫张子米的港商、东莞市第二轻工业局老板等。他们连夜赶到太平服装厂办点事。
华润副总为什么要来太平服装厂?
原来,张子米当时在香港的工厂--香港新富手袋制品公司,已被香港成本上涨推到破产边缘。就在半个月前,国务院刚刚印发《发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规定广东、福建可以实行来料加工试点,张子米就找到了华润。早在1975年,为解决内销产品货源不稳定、质量缺乏保证等问题,华润开始在深圳开展来料加工业务,为港商穿针引线、搭桥铺平道路。华润拥有多年外贸经验,在香港及内地均有较高声誉。张子米希望华润能帮他解决燃眉之急。于是,华润帮张子米找到广东省轻工业局,正好
嗯,当时省轻工业局有一个东莞人,他把张子米介绍到东莞。26岁的汤志平当时在太平服装厂负责供销业务。他和厂里领导一起接待了这些客人,这个叫张子米的港商一到就给太平服装厂出了一道按版加工的考题。张子米带来了黑色人造革女士手袋,还带来了制作手袋的毛线。他要求做一个完全相同的复制品。太平服装厂厂长立即安排了3名技术骨干。熬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他们交出了一个和样品一模一样的手提包。看到样品的张子米惊喜不已,当即决定投资200万港元,将手袋加工厂落户虎门。在华润的帮助下,他成功与太平服装厂开启合作。太平手袋厂初建时,原材料和设备全部由张子米从香港运来,手袋厂赚取加工费,加工费的20%返还给张子米作为设备的报销。一个半月后,太平手袋厂拿到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全国首张“三来一补”企业许可证,编号为“粤字001”,成为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
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
处理方
“三来一补”成立条件
1.不需要注册资本
2.双方必须是企业法人
3.外方无违反中国法律的不良记录
4.有固定独立的注册地址或者营业场所
5.有明确的经营范围
“三来一补”登记程序
1.政府批准
2.注册地址消防资质许可审批
3.环保审批
4.工商注册
5.组织机构代码登记
6.税务登记
7.外汇登记
8.海关登记
三对一补编的文件和材料
1.股东的商业登记文件
2.银行资信证明
3.注册场地的合法使用证明,包括房产证或租赁物
的租约
4.负责人或经办人简历及身份证件
5.来料加工合作合同/协议
6.其他有关报名要求文件资料
结束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