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体育场是“大上海计划”的五大遗存建筑之一,也是中轴线上与老上海政府大楼遥遥相对的宏大建筑。如今修缮一新,更名为江湾体育场,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老上海体育场是“大上海计划”的五大遗存建筑之一,也是中轴线上与老上海政府大楼遥遥相对的宏大建筑。如今修缮一新,更名为江湾体育场,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曾被誉为“远东第一体育场”的老上海体育场,由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建筑组成。1934年8月开工建设,次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
曾被誉为“远东第一体育场”的老上海体育场,由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建筑组成。1934年8月开工建设,次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
第一代“海归”建筑师董大有吸收了欧美最先进的标准,不仅使体育场的功能性成为远东第一,而且在建筑风格上既不照搬西方,也不墨守成规,而是各取所长、中西融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
第一代“海归”建筑师董大有吸收了欧美最先进的标准,不仅使体育场的功能性成为远东第一,而且在建筑风格上既不照搬西方,也不墨守成规,而是各取所长、中西融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
从三个高大雄伟的拱形大门进入操场,八赛道半圆形跑道中间的绿色足球场格外醒目。跳台部、投掷部、网球场、武术场等国际重大田径比赛场地一应俱全。十余米高的圆形阶梯看台,可容纳4万余名观众。
从三个高大雄伟的拱形大门进入操场,八赛道半圆形跑道中间的绿色足球场格外醒目。跳台部、投掷部、网球场、武术场等国际重大田径比赛场地一应俱全。十余米高的圆形阶梯看台,可容纳4万余名观众。
底楼四周宽阔的回廊不仅可以让人暂时避雨,还可以设置商店、休息室、卫生间等,方便观众。回廊设有34个入口,可以让观众就近就坐,更重要的是,比赛结束后5分钟内离场。
底楼四周宽阔的回廊不仅可以让人暂时避雨,还可以设置商店、休息室、卫生间等,方便观众。回廊设有34个入口,可以让观众就近就坐,更重要的是,比赛结束后5分钟内离场。
东西两块人造白石打造的指挥台遥相呼应,吴铁城题写的“上海运动场”雄浑有力。
东西两块人造白石打造的指挥台遥相呼应,吴铁城题写的“上海运动场”雄浑有力。
是三座大牌坊上镌刻的“国家旱城”“我是吴伟扬”“自强不息”牌匾,同样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是三座大牌坊上镌刻的“国家旱城”“我是吴伟扬”“自强不息”牌匾,同样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体育馆为两层拱顶钢架结构,看台中央可容纳5000余名观众,为双层体育场。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摔跤等项目均可进行。
体育馆为两层拱顶钢架结构,看台中央可容纳5000余名观众,为双层体育场。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摔跤等项目均可进行。
大厅前面有观众休息厅,后面建有练习厅,用于赛前活动。两侧还有运动员和裁判员休息室。设计合理,考虑周全,设施齐全。
大厅前面有观众休息厅,后面建有练习厅,用于赛前活动。两侧还有运动员和裁判员休息室。设计合理,考虑周全,设施齐全。
游泳池为露天钢筋混凝土建筑,13级水泥看台可容纳6000多名观众。拥有50米标准游泳池,可举办游泳、水球等比赛。
游泳池为露天钢筋混凝土建筑,13级水泥看台可容纳6000多名观众。拥有50米标准游泳池,可举办游泳、水球等比赛。
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构成三大主体建筑,其间开放网球、足球、棒球等场地,并设置木质看台,方便市民观赛。
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构成三大主体建筑,其间开放网球、足球、棒球等场地,并设置木质看台,方便市民观赛。
令人惊叹的是,体育场内树木参天,绿意盎然。假山上、池塘周围生长着茵茵花草,蜿蜒的步道贯穿各个场馆,美如园林。
令人惊叹的是,体育场内树木参天,绿意盎然。假山上、池塘周围生长着茵茵花草,蜿蜒的步道贯穿各个场馆,美如园林。
近百年历史的江湾体育场,古朴典雅的建筑,高端大气的场馆,即使在如今的大都市,依然标新立异。
近百年历史的江湾体育场,古朴典雅的建筑,高端大气的场馆,即使在如今的大都市,依然标新立异。
更重要的是,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对列强占领租界束手无策,却又不愿振兴华社的不朽历史记忆,也给后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记忆。
更重要的是,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对列强占领租界束手无策,却又不愿振兴华社的不朽历史记忆,也给后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记忆。
江湾体育场还有一个意外惊喜,那就是偶遇了一位来自上海嘉定的美女小张老师。我们应该是在杨浦图书馆拍照时相遇的,到了江湾体育场就在同一个地方拍照。
江湾体育场还有一个意外惊喜,那就是偶遇了一位来自上海嘉定的美女小张老师。我们应该是在杨浦图书馆拍照时相遇的,到了江湾体育场就在同一个地方拍照。
体育馆前,建于不明年代的商场简易棚紧邻场馆,挡住了近百年的优秀建筑。当难以选择正确的角度时,我们也有同感。经过简短的交谈,我们发现我们都有相同的爱好。这就是钟情于上海每一个角落的文物保护建筑。
体育馆前,建于不明年代的商场简易棚紧邻场馆,挡住了近百年的优秀建筑。当难以选择正确的角度时,我们也有同感。经过简短的交谈,我们发现我们都有相同的爱好。这就是钟情于上海每一个角落的文物保护建筑。
相同的兴趣使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退休后,我在上海照看我的小孙女。周末有时间逛上海古镇古村、国保城保、名人故居。而小张先生,事业相对自由。每到一处,他都利用业余时间打卡附近的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