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旅游”1月19日,海南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琼海博鳌免税店正式开业。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刚出席开幕式并均热情发言。
不久前,中国国旅发布《关于转让子公司股权及转让所持募投项目涉及关联交易的公告》(以下简称“转让公告”)称,公司将退出旅行社业务,拟将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简称“国旅总社”)100股股份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旅游集团”),转让价格为人民币1亿元。
中国国旅的全资子公司有两个主体--“中旅总社”“中免公司”和一家并不明显的“中旅投资公司”。
放弃旅行社业务,中国国旅不得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免税业务。从业务经营的角度来看,如果查看中国国旅连续几年的季报、半年报、年报,就会发现,中国国旅放弃旅行社业务并非偶然。旅行社的微利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一家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尤其是作为天平的另一端--免税如此“优秀”。
旅行社成“鸡肋”了吗?
中国国旅2018年半年报显示,中国国旅实现营业总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收购上海,巩固优化现有离岛免税业务,发展首都机场和香港机场免税业务。
如果把收入结构拆开来看,商品销售业的收入是旅游服务业的3倍。
商品销售额主要包括免税品销售额和免税商品销售额,合计亿元,免税品销售额占
大头,达亿元。
有人认为,近年来,旅行社似乎成了中国国旅的“鸡肋”。但在整个中国旅游发展史上,“中旅”这个旅行社品牌却值得书写。
1954年,中国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成立。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旅总社和国家旅游局的前身甚至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老国旅人或原单位负责人老人提起国旅总行,都会不无自豪地告诉你,“这是在周总理亲自关心下建立起来的”。这种关系直到1999年才完全厘清,与国家旅游局彻底脱钩。
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加入是在2006年。原中国国旅总社、中国国旅总社重组,原中国国旅总社直接改制为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就这样,无论营业收入还是利润规模,中国国旅都逐渐高歌猛进。3年后的2009年10月,中国国旅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中国国旅非常自豪,也非常重视“国旅”这个品牌。在多份不同年份的财报中,它一般都有这样引以为傲的介绍:“国旅”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国内外知名品牌。XX年,“国旅”品牌以XX亿元的品牌价值再次跻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名XX,连续XX年位居旅游服务业第一,持续领跑中国旅游服务业。
数据显示,目前中旅总社在海外设立了22家全资控股企业,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城市拥有43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700多个网点。
这样一家航母级的旅行社,其营收尤其是利润在其上市公司中显得十分尴尬。近年来,中国国旅旅行社业务营收增长乏力,利润微薄,2017年甚至出现了营收为负的情况
成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旅在“转让公告”中直言“解释”旅行社利润空间,担忧投资成本和风险。一些声明显示了其对放弃国旅背景的判断:
2009年刚刚上市的中国国旅,其旅游服务和商品销售收入占比如何?2009年年报显示,其旅游服务收入亿元,商品销售额仅亿元。甚至,自2004年起,中国国旅的旅游服务业务板块调整为以入境游为主。但从2009年年报可以看出,两者在毛利率上的差距已初步呈现。
10年过去了,中国国旅的旅游服务和商品销售收入占比已经彻底改变了位置。在旅行社业务和免税业务的天平上,完全是翻天覆地的。除了批评者认为的免税政策红利甚至垄断红利,旅行社近年来遭遇经营困境也是不争的事实。
即便以一线阵营中登陆A股的四大旅行社为例,只要翻看它们的2017年年报,就能一目了然。除免税支持的中国国旅外,两个小镇支持的中青旅、众信旅游、凯撒旅游基本保持2亿左右的净利润。这也是旅行社的“成功之处”。
一些行业存在“宏观报好、微观报坏”的现象,旅游业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更多时候,旅游业尤其是旅行社的钱并不那么好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行业主管部门不越位、放市场,其实是最大的政绩。未来几年,旅行社行业的日子可能比书本反映的还要艰难。但这么多年,利润微薄的旅行社都挺过来了,都变好了。献一瓢清水,方能唱沧浪之歌。
在旅游行业,酒店从业者一直是喝咖啡、做旅行社的形象
基本上就是吃大蒜的印象。现在,喝咖啡的人没那么骄傲,嚼大蒜的人也会努力活下去,只是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回到中国国旅,这次交出旅行社业务,真是松了一口气。此前,虽然这项业务整体盈利状况不佳,但肯定不愿意、也不愿意让中国国旅放弃起步的旅行社业务,条件也不允许。但紧随此次纳入中国旅游集团的契机,需要解决与控股股东的竞争问题。中国旅游集团的及时调整,让一切“十全十美”。
免税这块“香饽饽”怎么啃?
下一步,中国国旅自然会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免税业务,也算是聚焦主业。您如何看待免税业务的前景以及中国国旅未来的行动?
先看数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出境旅游人数达7131万人次,同比增长15。同比增长5%。
据商务部初步估算,目前美国居民每年在境外购物花费约2000亿港元,购物清单中既有高档商品,也有日常消费品。携程与万事达卡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跨境游消费报告》显示,中国出境游客人均消费稳居全球第一,大幅领先其他国家。
在此背景下,即使不谈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也可以认为是满足国内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最近,北京市内免税店的促销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将是一种趋势。短时间内,或许上海、大连、青岛、厦门等重点城市将开花结果。接下来,可以考虑将市内免税店的销售对象扩大到限定期限内即将出境或回国的中国居民。毕竟,有些国家已有先例和成熟模式。甚至,免税品、保税品能否突破障碍,实现货物自由流动,简化手续和手续,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