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步道、砂石路、5米宽的水泥路,再到8米宽的平坦大道。位于湖北房县门古寺镇的一条村道,镌刻着当地村民奋斗的足迹,也见证着村民不断“升级”的幸福生活。
砂石路上,有“万元户”
“村民用脚走出来的羊肠小道,是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没有名字。”作为土生土长的门固村人,赵金喜对这条村道的原貌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村民“走出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修路势在必行。在村集体的动员下,家家户户第一时间捐款整修了这条村道。很快,一条宽约3米的砂石路铺进了门古村。有了砂石路,门古村涌现出最早的“万元户”。“就是在这条砂石路上,爸爸才有了骑自行车的好日子!”村民赵金喜说。他的父亲赵国兴是最早的“万元户”。村里的砂石路修通后,赵国兴骑着自行车进城,卖起了山货。淡季时,我就和村里几个青壮年外出打工,顺便卖山货。“太辛苦了,骑车进城要几个小时,父亲每次回来裤子都磨破了。”赵金喜说。
水泥路上企业主来
2010年前后,门古村的砂石路迎来了第二次升级改造。铺头村通过村集体集资、村能人捐款等方式,一口气把砂石路修成了5米宽的水泥路。水泥路取代砂石路后,村里几户人家把自行车、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
“路修好了,我就回村创业!”王成根介绍,他早年在外打工,后来考虑照顾家里,便萌生了回家经营种植园的想法。之前,该村砂石路不便,汽车进不了村。“后来,我们村修通了这条5米宽的产业路,往北一路可以通国道,我决定回村创业。”回村后,很快就会找到合适的地方,对连接村道的一段道路进行整修。
种植园搬回了自己的村子,生意越来越有名气。王成根还招了不少乡亲到园区务工,带领大家一起过好
天。如今,他的老式房子被改造成了小洋楼,还购置了两辆小汽车。镇上也有房地产。
如今,这条水泥路已扩建成8米宽的平坦大道,小村庄有了四通八达的路网。在门古村乃至整个门古寺镇,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少,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
房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