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730名党代表欢聚一堂,共谋发展。他们中,有行业领军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刺绣大师、黔货“网红”主播……即日起,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精彩故事,欣赏一场别样的贵州秀。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杨薇)“我是一名基层代表,最关心党代会报告中惠及群众的政策。”4月24日,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昌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32岁的杨昌芹出生在铜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年轻时家境贫寒。2007年,作为印江民族职业学校的学生代表之一,杨昌芹来到赤水市学习竹编技术,从此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昌芹摄
竹编是一项精细的工作。一件成品要经过选竹、劈竹、拉丝、编织等20多道工序,考验耐心。跟着师傅陈文兰学习10年,杨昌芹的竹编技艺越来越熟练,速度快,质量好。不仅如此,杨昌芹通过刻苦钻研和大胆创新,将竹编与茶具、酒器、花瓶等实用器具相结合,打造出立体竹编工艺,让大众对竹编工艺有了新的认识。
杨昌芹曾带着各类精美的竹编作品参加国内外比赛,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竹编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也想用它为乡亲们织出致富路。”杨昌芹说。在不懈努力下,杨昌芹的竹编技艺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她还注册成立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解决了100多人就业。
“我们公司的名字叫‘手拉手',就是要传承发展竹编技艺,做大做强竹编产业,希望能和更多人携手并肩,共同振兴乡村,把家园建设得更好。”杨昌芹说。
杨昌芹负责
竹绘王长玉/摄
为此,杨昌芹经常到全国各地学习,先后到上海美院、清华美院深造。她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运用到立体精细竹编工艺中,创新推出了竹编瓷器、竹编手袋、竹编首饰等一系列竹编工艺品,深受市场欢迎。2021年,杨昌芹的公司产值突破1000万元,拥有注册商标34件、发明专利12件,多个产品被列为国家扶贫产品。
“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杨昌芹说,传统编织技艺也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非遗作品要在创新中创造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送一技不如送两千金”。近年来,杨昌芹竹编技能培训人群覆盖周边留守妇女、搬迁户、残疾人等,年培训人数达1万人。有了竹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下一步要做大做强竹编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竹编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致富,用竹子编织美好生活。”杨昌芹说。
一审:曹毅
二审:林萌
三审:彭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