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基本都听说过茯苓的名字。
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基本都听说过茯苓的名字。
在中医体系中,茯苓是著名的养生佳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为药,并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可延年益寿”。
在中医体系中,茯苓是著名的养生佳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为药,并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可延年益寿”。
而它的名字也类似于中药叫“猪苓”,名字里也有“灵”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而它的名字也类似于中药叫“猪苓”,名字里也有“灵”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茯苓和猪苓的异同。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茯苓和猪苓的异同。
在正式讲茯苓猪苓之前,先简单说一下汉字“灵”。
在正式讲茯苓猪苓之前,先简单说一下汉字“灵”。
据说,根据《文解子》的描述,“菱”字原指一种植物,古人称之为菱儿,即卷儿,也可入药。它属于石竹科滚儿属,《诗经》中有“周南。滚儿”的诗句。
据说,根据《文解子》的描述,“菱”字原指一种植物,古人称之为菱儿,即卷儿,也可入药。它属于石竹科滚儿属,《诗经》中有“周南。滚儿”的诗句。
茯苓和猪苓名字中都有“凌”字,显然与卷耳有关。
茯苓和猪苓名字中都有“凌”字,显然与卷耳有关。
先说茯苓。
茯苓虽是历代中医医家推崇的中草药,但其本身并不稀缺。
茯苓虽是历代中医医家推崇的中草药,但其本身并不稀缺。
从属性
属多孔菌属,茯苓干菌核入药。性味甘、淡、平,主要是因为它能健脾渗湿、补肺益气,入心、肺、脾、肾四经。
属性上,属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菌核入药。性味甘、淡、平,主要是因为它能健脾渗湿、补肺益气,入心、肺、脾、肾四经。
在历代医家创制的方子中,茯苓的应用大概是这样的:
在历代医家创制的方子中,茯苓的应用大概是这样的:
1.祛湿:
1.祛湿:
茯苓的湿性,无论是寒湿,湿热还是风湿,都可以用:
茯苓的湿性,无论是寒湿,湿热还是风湿,都可以用:
寒湿者,一般与桂枝、白术配伍;偏湿热者,一般与泽泻、猪苓、黄柏配伍;脾虚湿者,可与党参、黄芪、苍术配伍;偏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术配伍;
寒湿者,一般与桂枝、白术配伍;
偏湿热者,一般与泽泻、猪苓、黄柏配伍;
若为脾虚湿邪,可配合党参、黄芪、苍术等
偏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术配伍
2.健脾:
2.健脾:
茯苓的健脾不仅体现在祛湿解脾困,还能直接促进脾脾气的运化。
茯苓的健脾不仅体现在祛湿解脾困,还能直接促进脾脾气的运化。
如脾虚运化异常引起的腹泻、带下,茯苓可兼顾两种标本,一般与党参、白术、山药、芡实配伍。
如脾虚运化异常引起的腹泻、带下,茯苓可兼顾两种标本,一般与党参、白术、山药、芡实配伍。
3.补肺:
3.补肺:
茯苓不仅健脾,还有很好的补肺作用,传统中医认为是
补土产金的结果。
茯苓除健脾外,还有很好的补肺作用,传统中医认为是补土生金的结果。
因此,茯苓常与半夏、陈皮、白术、桂枝等配伍。
因此,茯苓常与半夏、陈皮、白术、桂枝等配伍。
4.养心安神:
4.养心安神:
茯苓也是许多养心安神方剂中的常客,如归脾汤等。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擅长调节心悸失眠。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配伍。
茯苓也是许多养心安神方剂中的常客,如归脾汤等。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擅长调节心悸失眠。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配伍。
以上就是茯苓的主要作用和特点。一般来说,基本是健脾、补肺、养心、祛湿四个方面。
以上就是茯苓的主要作用和特点。一般来说,基本是健脾、补肺、养心、祛湿四个方面。
再来说说猪苓:
按属性分,猪苓也属于多孔菌科真菌,猪苓干燥菌核入药。
按属性分,猪苓也属于多孔菌科真菌,猪苓干燥菌核入药。
传统中医认为,猪苓、茯苓历来味甘性平,但归经略窄,能入肾经、膀胱经,主要是利尿渗湿,常用于排尿困难、水肿腹泻、白带增多等多种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猪苓、茯苓历来味甘性平,但归经略窄,能入肾经、膀胱经,主要是利尿渗湿,常用于排尿困难、水肿腹泻、白带增多等多种疾病。
历代医家综合运用猪苓,基本以利尿除水为主,各种水肿病基本都能看到。
从历代医家对猪苓的使用来看,基本以利尿除水为主。
可见于各种水肿。
如经典名方五苓散、猪苓散等,都是以利湿为主要目标创制的方剂,充分利用了猪苓的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