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曾在陇中勾画出三分天下、北伐中原的宏伟蓝图。那时,他只有二十七岁。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进军汉中,与司马懿对峙,开始了漫长的北伐。此时的诸葛亮已年过半百,“收复中原”的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已有二十年。
驻军汉中八年,诸葛亮利用汉中有利地形,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他度过了一生中最艰苦的岁月。
公元234年,汉朝还未恢复元气,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几年后,钟会破汉中,魏军攻下益州。蜀汉灭亡。
然而,汉朝也因汉中而登上历史舞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梳理汉中历史人物的得失,分析汉中发展的优劣势和出路。
“大汉故地”
就在蜀汉灭亡前400年,鸿门宴策划杀害项羽,项羽未能如愿。他认为汉中偏僻贫瘠,便派刘邦到汉中。史书记载,刘邦本人对汉中的封地并不满意,但谋士萧何鼓励刘邦说“汉中叫天汉,很美”。
于是,刘邦欣然封其为“汉中王”,在汉中低调行事,采取张良“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将军,突袭拿下三秦大地,开辟一代霸业。为了表明他起于汉中,刘邦礼的国号是“汉”。
“在边缘
如今的汉中,鼓角之争已不复存在。虽然以陕南第一大城市的头衔占据区域经济高地,但放眼全省,其经济总量仍不敌榆林、咸阳等市,在2017年经济排名中仅居第六位。
汉中,原本是陕西第二大城市、汉代故地、三国要冲,由于种种原因被严重边缘化,多年来未能实现陕南“率先突破”。
“自然围城”
很多往来于河西走廊和关中平原之间的人,往往很难注意到这座秦岭南麓的城市。巨大的秦岭横贯中间,挡住了它与北方富饶的中原大地联系的机会。
南部大巴山独占其通往天府之国四川的交通要道,秦巴山脉南北相隔,在汉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原和山间盆地。
嘉陵江上游流经汉中西南部,汉江水从汉中流出一路向东,给与世隔绝的汉中带来了一丝生机。遗憾的是,两条河流在汉中都处于源头和上游阶段,河床狭窄,河水湍急,航行能力有限,航运价值不大。这无意间关上了汉中的大门。两千年来,这里始终处于良田美池、鸡犬相闻的相对封闭状态。
有人说,汉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地理和行政区划中。地理上应该靠近四川,但行政上却分为陕西和西安。同时,也处于置身于成都辐射之外的困境。
“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是变更行政区划,将汉中重新置于四川省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省际及周边经济的中心
显然,这一方案未能真正洞察汉中的优势。虽然地处天然“围城”,但如果把视野延伸开来,汉中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地处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位置适中的汉中成为三省交汇处。汉中是三省人员往来、货物流通便捷通道的不二选择。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汉中打开了另一片天地。2009年获批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带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其巨大的辐射功能,自北向南翻越了高大的秦岭山脉,打破了阻碍汉中发展的天然屏障,使汉中融入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曾经的天府之国成都,如今已成为整个西南的名企网,其辐射区域被称为“成渝经济区”。汉中虽地处其北,但仍能感受到“成渝经济区”穿透大巴山带带来的经济辐射。
于是乎,汉中在关中--
天水、成渝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成为连接两大经济区的桥梁,甚至发挥着连接西北、西南、东部的枢纽作用。加上两大经济区,直接或间接辐射大半个中国。
“高铁突围
机会足够多,走出“围城”还得靠自己。秦巴山区阻隔了人们的出山之路,人们从交通入手,试图突围。
2017年12月6日,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从西安北站驶出,穿越秦岭,途经汉中,最终抵达成都东站,这标志着全长658公里的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开通运营。从此,汉中与外界的距离大大拉近。
改变汉中面貌,早已不止一条高铁的开通。作为西北走向西南的节点城市,汉中与甘肃合作,计划2019年开工建设兰汉高铁,该高铁起于兰州,经510公里后到达汉中。预计2023年全线通车。届时,西成高铁、兰汉高铁将驰骋陇原大地、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秦巴山脉,最终在古老的汉中交汇。与西汉高速、十天高速相得益彰,改变了汉中边缘的旧知,助力该市成为西部交通中心。
“人文、自然与旅游
汉中作为汉三国故地,曾经人才辈出。在大城市发展趋势日新月异的今天,汉中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让整座城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张良、韩信、诸葛亮、曹操、姜维、李自成等都在汉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汉中孕育了丝绸之路的外交家张骞,也孕育了刚正不阿的壮士李固。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也睡在汉中洋县。
充满人文气息的汉中,也有着天然的馈赠。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寒流不易侵入,湿气流不易北上,气候温和湿润,干中带湿,植被丰富多样,尤其油菜花
有名。每年春天,盛开的油菜花、麦苗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形成了汉中盆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驻足观赏。
两千多年前,刘邦从汉中崛起,最终放眼世界,得益于“修栈道,守口如瓶”的智慧。今天,汉中人也能突出自然包围圈,走向世界。得益于周边的地理机遇和四通八达的交通,当然也得益于汉中人开放包容的胸怀。
视野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