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明辉旅政3班188 23719231基督教在广东的传播与影响摘要:广东远离中原面朝大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发达的自然交通路径、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繁荣的商贾文化、华侨文化、与港澳的近邻关系以及发达的城市经济等社会环境,为基督教在广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基督教在传播和传播过程中,对广东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在广东的传播宗教的形成历来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宗教的传播和扩散必须依托地域空间来进行。基督教在广东的传播和发展与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密切相关。广东北依中原,南临南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构建了一个相对封闭开放的地域空间。而且,广东的山脉大多呈东北-西南走向。西江、北江、东江支流组成的珠江树形水系和粤东汉江水系,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相结合的交通水网。便利的水运极大地便利了基督教的传播。另一方面,广东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也为外来基督教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空间。自秦汉以来,广东就与东南亚各国有贸易往来,唐代以后,广东的海外贸易更加繁荣。广东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的多样性、与港澳的毗邻关系、发达的城市经济等社会环境条件,使基督教传入成为可能,有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由传教士完成的。近代基督教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传入中国的。1807年,新教传教士罗伯特·马里森来华,揭开了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序幕。广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自然成了传教士传播福音的第一条路,也是唯一的地方。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高潮。而广东的蔓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波动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1842年鸦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基督教获得了在大陆传教的特权。基督教开始以广州为中心在广东传播。随着汕头成为通商口岸,潮汕地区基督教会迅速发展,并向嘉应府扩散。1880年以前,基督教已将其影响扩展到珠江三角洲、潮汕地区大部及部分客家地区。广东教会总数达到21个。1884年中法战争和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广东基督教的发展两次陷入低谷。1884年8月至10月,广东几乎每个州府都有教案,教案总数达30件,最多时一天4件,居全国之首。天主教势力遭受了严重打击。1901年庚子赔款事件后,基督教中国化问题受到来华传教士的广泛重视,中国人开始对基督教有了正确的认识。各国寺院纷纷入粤,基督教的发展达到黄金阶段。珠江三角洲成为基督教最活跃的地区,其次是潮汕地区、粤东客家地区和粤北地区。虽然在1922年开始的非基督教运动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广东基督教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但从1945年抗战结束到1949年以前,广东基督教迅速恢复,广州的基督徒仅有1万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基督教界开展“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大批教会合并。到1958年,全省基督教活动教会由建国前的920个下降到217个。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宗教活动被迫停止。文化大革命后,基督教在广东的发展起死回生。据统计,到1998年,全部广东基督徒总数已达184人。我们看到,基督教在广东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毕竟,它伴随着不同文化冲击交融的漫长过程。但从其传播之广、渗透之深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基督教在广东确实蓬勃发展。二、基督教在广东的影响可以说,随着基督教在广东的发展和普及,广东的地方文化、建筑风格、传统习俗、教育医学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传入广东,与广东本土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于是,各种教会成员与中国朝野之间的各种纠纷,即宗教案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据统计,1860年至1899年广东共有91个教案。但为了进一步适应广东地域文化,缓解教案之间的纷争和文化冲突,庚子赔款后教会采取了一系列改良措施。此后,在不断的冲突与协调中,基督教在广东逐渐发展壮大,并对广东社会文化带来深刻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欧洲教会的大量涌现。广州的沙面和圣心大教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祈祷、唱诗、礼拜等活动频繁举行,也融入了广东本土民族的特色,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参与其中。特别是在平安夜,很多人会去教堂观摩,跟随信徒做礼拜。至于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尖顶钟楼、罗马门窗等西方建筑元素,大多取材于教堂。为了全面实施“文化传教”战略,传教士们开始大量出版中外文出版物。1843年至1860年,仅传教士在香港出版的出版物就有60多种。与此同时,教会工作人员开始创建幼儿读书班和基督教学校。所谓基督教学校,就是我们今天大学的前身。早期基督教学校是教会为培养教会人才而创办的,多采用西式学制和英语教学。后来为了适应在广东的发展需要,陆续增加了四书五经、语文、历史等科目。西式教育的引进,在教学形式、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打破了中国式教育的陈规,极大地丰富了广东的教育方式,为广东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其次,西医的引进也给广东医疗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最早由会众传教士彼得·派克博士带入广东的西医疗法,彻底改变了广东人保守的医疗卫生观念,伯济医院、柔济医院等一大批教会医院成为建造中国医疗建筑的重要基石。面对人们的疑虑,西医传教士采取外科手术公开展示、医院规章制度透明化等措施,消除人们的恐惧。同时,编纂出版了大量西医书籍,促进了西医的大规模传播。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仅教会资助或兴办的医院、诊所就有40多家。因此可以说,西医在今天的广东发展迅速,地位甚至超过中医,受到人们普遍的青睐和信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督教传教士的功劳。此外,基督教文化在科技创新、民俗改良、广东妇女解放、宗族瓦解、职业革新、城市改造等诸多方面都被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基督教传教士为广东带来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竭力将基督教文化与广东本土文化相结合,以期获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这不仅让广东民族工商业获得了领先的发展机遇,也让广东人说英语、穿洋装、禁烟禁赌等社会风俗习惯的转变走在了全国前列。可以说,基督教带给广东人的不仅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是世界性的开放视野,进一步巩固了广东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当然,并不意味着基督教在广东的发展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基督教在广东从未像佛教那样根深蒂固。毫无疑问,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注重公平、群体精神和个性发展的优势,但中西文化价值观不同,基督教也不像佛教那样将诵经、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所以,虽然今天喜欢圣诞节的人很多,去教堂举行婚礼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真正基督徒的人数仍然很有限。3.总结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宗教是迷信。其实,与其说它是骗人的把戏,不如说它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更准确。毕竟,宗教是人创造的,它确实能给一些人动力和自我约束。至于基督教传入的影响,没有什么能逃脱两面性的本质。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基督教传入广东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实是一句老话,但确实是一个明确的选择。参考文献:1。徐英启,近代广东基督教宗教计划成因述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2,郭晓霞,有意栽花与无意栽柳--基督教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性别传播[N].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1)3,薛喜明,魏磊,广东基督教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研究[J].2008年及28(1)世纪以来广东新教传播的热带地理、自然和社会环境[J].热带地理学,2009,29(1)5,郭白鸽,人口流动对基督教全球传播的影响[J].《全国论坛(学术版)》,2011,106,唐晓峰,基督教在中国应该向佛教学习什么?--从谢复亚的相关理论谈起[J].宗教与民族,2007,胡伟庆,基督教与中国乡土社会--以近代潮汕教会医院为例[J]。文史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