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养鸡行业赚钱途径齐全
在中国,从事养鸡的人很多,但懂得如何养鸡、如何通过养鸡赚钱的人却很少。因此,很多养鸡户感到困惑。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养鸡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探索行业的盈利模式,为养鸡户如何依靠理念和智慧走上盈利迷宫提供指导。
一、国内外养鸡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际先进养鸡现状
纵观国际先进养鸡场,有四大先进要素,即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具体表现为:区域化,如日本大阪肉鸡;规模化,如美国肉鸡,平均两个人养100万只;一体化,如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安全,如绿色环保养殖。
(二)国内养鸡业的现状
中国是养鸡场数量最多的国家,总量居世界第一,所养的鸡品种也是最齐全的。然而,养鸡场的规模从几百万到几千不等。规模制约着养鸡场的发展、养殖条件和深加工能力。不少养鸡场实现了全封闭、负压通风、自动喂料、密闭供水、全进全出、低碳环境、音乐环境的现代化养殖技术,但不少养鸡场仍处于传统模式。
此外,多数养鸡场粗加工多,深加工少,鸡蛋加工少。在市场条件方面,由于机制不健全,缺乏预警。随着市场的波动,很多养鸡户处于被动地位,不会主动设计盈利模式,不会赚钱。
因此,在中国,真正懂得养鸡的人并不多,60%的人一生都在与鸡病作斗争;20%的人处于赔本赚平的状态;只有20%的聪明养鸡户能轻松赚钱。
(三)国内养鸡业发展的五大趋势
1.绿色环保是生态安全的主旋律和终极目标。
2.能有效降低成本的合适规模是维护
养鸡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3.形成特定区域的畜牧业特色文化,实现畜牧业与意识流产业的充分融合。
4.一体化形成经济链条,带动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进步。
5.包括土鸡、山鸡、高锌蛋、高碘蛋、有机蛋在内的特色是产业中点燃的彩灯,照亮产业发展。
二、中国养鸡业盈利新模式
决定养鸡是否赚钱的三个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养得好、死得少、卖得好。这三个因素体现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概括为:数据管理、鸡肉疫病控制和鸡肉销售模式。
要想养鸡场赚钱,作为养鸡户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源,即养鸡赚钱的战略模式和战术手段。
(一)实行数据化管理是现代科学养鸡的第一步
数据管理的实施可分为九个关键环节。一是员工数量与鸡苗数量匹配的数据管理。也就是说,首先知道一个人养多少只鸡是最科学的;二是生产经营过程的数据化管理。换言之,是指人员岗位工作要点和管理形式实施的管理;三是鸡群消毒卫生保健数据管理。让鸡的消毒保健以数字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一只鸡在一个饲养周期内的预防性保健费用是多少;四是体重控制的数据管理。不同品种、季节、控重曲线不同,应根据不同曲线进行生产;五是开工生产年龄控制的数据管理。设计和控制不同季节和品种的生产年龄;六是产蛋期数据化管理。包括轻量管理、体重管理、蛋重管理;七是高产鸡数据化管理。即监测鸡苗生产能力,根据监测数据安排淘汰低产鸡苗;八是免疫监测数据管理。即对不同日龄的鸡群进行免疫监测,确保抗体水平;九、饲料营养数据管
理性。关注一日三餐的数据营养,尤其是正餐的营养。
(二)鸡病防治六大策略
1、理念要创新
首先要明确日常管理在鸡病控制中起主导作用(约80%)。兽医技术问题是次要的,仅占20%。其次,药物不是治疗鸡病的灵丹妙药,切不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控制病情的药物上。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延误病情。疫苗的有效性取决于养鸡场的管理和环境卫生条件,即空气、温度和饮用水。
2.饲养管理和饲养方式要创新
创新管理模式,首先要保证鸡的营养,这是创新的基础;其次,做好环境卫生和日常管理,做好创新保障工作;最后,努力实现同一个养鸡社区的全进全出,是创新的目标和趋势。
3.养鸡场疫病防控十大法宝
一是养鸡场要想防控疫病,就要尽可能减少访客数量,从源头上预防疫病的侵袭;二是为进入养鸡场的人员提供完好的防护服,包括长胶鞋、工作服、帽子等。没有人是例外;三是提供洗手设施和可用的洗手消毒剂;四是确保所有设备,包括物料、收蛋工具等,应清洁消毒后进入养鸡场;五是对所有进场车辆进行清洁,并进行有效消毒;六是买鸡可靠;七是定期抽血检测抗体,以便及早采取防控措施;八是养鸡场排泄物和病死鸡无害化处理;九是定期对养鸡场外围环境和鸡舍进行消毒;第十,持续净化鸡场疫病。
4.疫苗接种是鸡疫病控制的主要技术手段
在疫苗免疫过程中,首先不能乱用疫苗,一定要选择优质疫苗(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采取合理程序正确进行免疫接种。最后,还需要监测疫苗免疫的效果
台阶。
5.建立科学的药物防治方案
在药物使用上,要合理规范用药,尽量选择大企业的药物,用药时咨询兽医。此外,还要重视地域用药文化。
6.建立完善的鸡疫病监测和免疫监测方案
鸡病监测是及时诊断和制定防治方案的前提。要定期开展疫苗免疫监测和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规划。
(三)养鸡业的七大盈利模式
1.成立养鸡合作社
成立养鸡合作社,需要正式登记注册,设计合理的章程,对卖鸡蛋、鸡苗买卖、淘汰鸡苗销售、材料、药品、器械等日常业务作出规定,合作社成员必须符合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