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旅游扶贫报道
20世纪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市旅发委的关心支持和正确指导下,马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区、市有关部门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各项工作。全县旅游脱贫人数达到5491人,旅游扶贫取得丰硕成果。
一、旅游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一)高度重视旅游扶贫责任落实。
制定了《马山县脱贫攻坚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马山县20-2018年旅游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将旅游脱贫攻坚任务分解到乡镇,乡镇根据村的具体情况将任务分解到村,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任务和责任。
(二)加强规划编制,夯实旅游扶贫工作基础。
筹措资金150余万元,聘请资质过硬的旅游规划公司,开展15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按照国家旅游局扶贫规划导则技术标准和“三个数字”具体要求,广西旅游委“两表一述”,对旅游扶贫村的自然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环境、硬件设施、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扶贫对象和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准扶贫切入点,提出资源利用与旅游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指导旅游扶贫村脱贫致富。
(三)落实资金,加强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
安排中央资金100万元用于我县鼓岭阳山村旅游富民建设项目。目前,项目总进度已完成92个;安排自治区扶贫资金200万元,用于古寨乡本里村古本屯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目前,项目总进度已完成95。5%。此外,各乡镇积极整合上级资金用于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
(四)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旅游扶贫产业。
推荐上报马山县永州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项目、马山县红水河旅游带旅游开发项目、达农拉石漠化国家公园项目、中国宣和-永州地下河旅游开发项目、马山金钗石林旅游景区项目等11个项目为全区旅游扶贫和招商引资项目。引进新奥集团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目前,阳徐四季花谷小镇、永州地下河等项目发展规划正在积极编制中。
(五)摸清底数,夯实旅游精准扶贫基础。
由各乡镇对全县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的人员,以及在县内外景区、乡村旅游区、农家乐、酒店、宾馆、旅行社、旅游产品手工作坊、加工厂就业的人员名单进行记录,完成《全县旅游扶贫人口登记表》。在此基础上,涉及旅游脱贫的乡(镇)、村全部完成旅游脱贫认定表,20个县5491人通过旅游实现脱贫。目前,旅游脱贫人数已录入旅游精准扶贫统计系统。
(六)多措并举,拓展旅游扶贫渠道。
我县实施了“五个一批”旅游扶贫工程(即通过现有旅游企业安排就业扶贫一批、通过重点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扶贫一批、通过旅游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扶贫一批、通过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扶贫一批、通过扶持旅游自主创业自主就业扶贫一批)。旅游脱贫有几个途径:一是抓好“两个示范”建设。在抓好市级“两个示范”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产村互动、农旅融合”的思路,在全县11个乡镇开展县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和乡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县级生态综合示范村11个。这些示范点已成为我县乡村旅游热点和脱贫致富示范点。二是抓好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水金顺庄、西山庄园、金轮洞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以“中国宣和生态旅游区”开发为发展引擎的永州全域旅游项目和红水河百丈滩景区建设
以白龙潭红水河景区为重点的红水河旅游带旅游开发项目。加快推进投资10亿元的四季花谷小镇旅游扶贫项目、投资1亿元的中国马山蛙谷国际生态旅游区、投资1亿元的龙湾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投资5亿元的西南出海通道(马山)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举办旅游扶贫就业专场招聘会。203年3月,旅游扶贫就业专场招聘会在马山举行。招聘企业158家,提供就业岗位5682个,签约1384人,求职https://www.zhucesz.com/万余人,与用工企业达成就业协议1384人。四是策划开展南宁马山生态旅游月活动。11个乡镇将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轮流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宣传推介当地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来马山观光旅游。全年共吸纳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亿元。五是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旅游队伍。成功举办了2016年第一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训班(导游、讲解员),第二期、第三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训班(旅游经营者),进一步壮大了我县旅游人才队伍,提高了贫困户劳动技能,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做好规划,推动旅游扶贫发展。
继续做好15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编制工作,做到以规划引领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旅游扶贫发展。持续推进20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蜂蜜、新联、富兰、龙塘等4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业。
(二)推进项目建设,壮大旅游扶贫产业规模。
以“三区一带一中心”开发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达农拉石漠化国家公园、中国宣和景区、红水河景区、中国弄拉景区、水金顺庄景区、弄瑶生态康养高级度假区、西南出海通道马山
以旅游集散中心、四星级以上酒店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批4a级景区、3a级景区和星级乡村旅游区,不断提升旅游扶贫产业规模和实力。
(三)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坚持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弄拉模式”的辐射带动效应,“小迪拜模式”、“古浪模式”、“空店模式”“农家饭票”、围绕打造本里村等一批县域旅游扶贫示范村,力行村与阳山、以示范引领其他旅游扶贫村开发建设为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完善旅游扶贫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策划设计集民俗体验、乡村度假、农耕参与、乡村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一村一企名网的旅游发展格局,不断创新宣传营销模式,增加贫困村民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实现旅游脱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