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港股上市公司“信阳毛尖”()发布公告,拟将英文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龙茅台酒集团有限公司”,并采用“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第二个中文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一时间,该消息立即跃上热搜。
投机更名在资本市场屡见不鲜
如此赤裸裸的更名,连外行都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为了蹭茅台热火朝天的热度。
事实上,这并不是信阳毛尖第一次更名。
乍一看上市公司“信阳毛尖集团”的名字,很多人一定以为是绿茶之王信阳毛尖的著名生产企业,但“信阳毛尖集团”其实是做化工起家的,其前身是“东骏化工”。
2002年12月12日,公司正式更名为“大庆石化”,2007年8月,公司更名为“中国天华”;2018年11月,公司更名为“信阳毛尖”。
去年3月26日,“信阳毛尖”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提议将公司英文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新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公司第二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新中国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但再无下文。
这不禁让人怀疑:不想蹭茅台热度的信阳毛尖,何尝不是一家好化工企业?
事实上,企业更名、炒作、蹭热度、刷存在感,在资本市场并不鲜见。
20日起,除恢复上市和业绩变脸ST股票名称变更外,沪深两市股票名称均发生变化
上市公司数量高达百余家。
其中,有的更名确实是主业发生变化,或者重组成功,大股东易主。这种更名很正常。
但有些改名是投机性质的,或者是为了让人忘记前人,洗刷之前的坏名声;或者在主业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蹭市场热点,过去是带动股价上涨的。
这类更名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因新业务尚未实际开展或占比较小而变更证券简称。
二是变更后的证券简称未反映公司主营业务。
三是变更后的证券简称过于笼统,字数、用词过大。比如,一些公司主动向“中字头”靠拢。
四是变更后的证券简称与其他公司现有证券简称过度相似。
比如,2010年有色金属大热,资源股更名“贴银贴金”;P2P风靡一时,多伦实业改名匹凸匹,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这笔业务。
再如大名鼎鼎的神州高铁,原名易安科技,后更名为宝利来。收购北京新联铁后,虽然主营业务不再是酒店旅游,仅为轨道交通安全运维行业,但却叫神州高铁。听到这里,不知情的人可能会以为“铁总”的高铁上市了。
因此,有网友讽刺,如果收购了油田服务公司,还会叫“中石油”吗?
此次“信阳毛尖集团”更名,也属于这一套路。信阳毛尖全资子公司牡丹江龙津酒业收购北京耀莱龙威酒业,该公司业务合作伙伴上海高成销售名酒,因此更名带有“茅台”二字。
当然,也有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非所有更名都能引起股价上涨。
例如,天沃科技原名张华基,主要从事重工非标压力容器制造。收购游戏装备和账号交易平台5173后自认为搭上了网络游戏概念股的光环,
更名为天沃科技,但市场并不买账,14个交易日下跌近20%。
湖南、湖北也是如此。更名为具有高科技感的“中科云网”后,也没有挽回颓势,变成了ST云网。
不过,总体来看,一些公司更名的行为在外界看来有点荒唐,但往往能带来实际收益。相关数据显示,更名公告发布后,30天持股平均增持量为上行,20天持股增持概率为上行。
约束奇葩更名行为,需要健全的机制和成熟的投资者
因此,在这些奇葩更名的背后,反映出资本市场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给了这些上市公司更名炒作的可乘之机。
一方面,资本市场规则存在漏洞。上市公司因逐利而更名,看似是一件天大的事,但此前操作并不复杂,证监会和交易所只做形式审查。开董事会,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同意,报中国证监会核准。在交易所端,只需填写申请表、提供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更名证明、上市公司相关公告即可。
然而,这种情况已经改变。20日,深交所发布《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均对上市公司更名作出相应规范和指引。
上交所《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指引》规定,上市公司未变更企业全称、调整经营范围、修改公司章程;新业务尚未取得营业收入;开展新业务已取得营业收入,但相关营业收入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30,原则上不得作为证券简称。
这些政策显然阻止了大多数投机性更名。
另一方面,在更深层次上,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还有进一步成熟的空间。
作为上市公司,股价高低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的业务实力和利润。价值投资越来越成为主流
的时代尤其如此。
频繁更名会损害自己的商誉,为短期利益损害长远利益,理应受到投资者的鄙视,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往往受到追捧。
因此,中国投资者应该更加成熟、专业和理性。有了健全的机制,有了成熟的投资者用脚投票,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奇葩更名行为。
-刘远举(专栏作家)
陈静校对: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