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作场所遇到了几件事,引起了一些感觉。我把它们写在这里,怀疑我和每个人的生活。
1.有人高薪,实则破产
我属于乐观型球员。相信当今世界,无论是来自家庭支持、社会救助,还是有基本社交能力的成年人随意找工作,都不会出现温饱问题,至少不会饿死。
有了这种信心,做什么取决于你的能力、兴趣和因果报应。
去年在上海,一位杂志编辑说他们的杂志快死了。我和他分享:只有破产的公司,没有破产的个人。
两个月前,我看到另一个同事。他曾是一家颇有声望的杂志社的老板,但现在他又开始创业了。
我问他如何用人,他说尽量避开媒体人很重要,尤其是那些老部下。
这个说法让我非常吃惊。听他一一说:
当年纸媒企业名声大噪,那些以“名记”身份行走于媒体江湖的人,既高人一等,又偷懒懒散,真的是虚名不实,名不副实。整天乐于听人夸奖,忙着开发布会、领红包,急于炫耀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却写不好软文。
我情不自禁地同意了,听他继续说:
这样的名字是他的媒体给起的,也是撒娇。如果我真的把他招进来,既没用,也负担不起。
这个人的偏见很有道理:有些人实际上个人已经破产,只是靠他们所效力的尚未倒闭的机构过日子。
冷静想一想,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置于这种境地?
2.把名片上的公司名称划掉。你还剩下什么?
我想起电视台兴旺发达时遇到的一位员工。
负责照明的人被称为“灯师傅”。他总是领导别人,总是对自己感到很大的委屈。找他做最简单的事都要陪着一张笑脸,他做得最多
一切都觉得别人在给他添麻烦。
更可怕的是,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爷爷。他老人家稍微好看一点,勤快一点,就觉得是恩赐。
直到后来,我遇到一位香港“灯笼大师”:从不需要你操心催促,规定时间内到位,黑着脸不许碰他的设备,手脚并用很快就能解决一切,工作雷厉风行专业,几乎让你察觉不到他的存在。
再看看我们的祖父。遇到潜在金主,想给自己弄点野活儿赚点外快,他便骄傲而礼貌地把名片递给别人:我是央视的。
那时,我年轻,精力充沛。看到这一幕,我不屑地想:把你名片上的“CCTV”几个字划掉,你什么都不是。
3.太容易赚到的钱会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空前繁荣。建筑师这个职业应该机会大,收入多,心里美。
但一位建筑行业的老师告诉我,高歌猛进的房地产行业和地标性公共建筑,不仅破坏了城市和环境,破坏了公众审美,也毁掉了一代建筑师。
我很惊讶,问为什么。
他的主要观点是:
因为工作太多,素质不高的设计师也可以有写不完的单子;因为钱太好赚,很多建筑师没有提升自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项目过于仓促,缺乏原创性,智慧含量和时间成本较少的设计成为首选,行业标准线越来越低。
一位做建筑图书的出版界同行准备引进一套欧洲建筑图书,全套二三百本,包括当代建筑大师,全方位呈现他们的作品和建筑理念。
我想当然地认为这套书一定会畅销,因为它有很好的口碑,建筑装饰类书籍在书店里永远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人多、钱多、需求多。
她告诉我发行量低得惊人。这套书只介绍了十几种
看来,原本宏大的出版计划要半途而废了。
她的观点也是:大家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因为钱太好赚了。一个建筑师不必读这些书,但他仍然有用不完的钱。
一个行业的繁荣对个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4.一个行业的繁荣对个人来说可能是坏事
去年我们签了一套英文书的版权,写人类伟大的历史文化遗迹。因为和建筑有很大关系,所以我想请建筑领域的专家--擅长外语、懂建筑的人来翻译。
我找到了一位关系很好的老师寻求帮助。他说:
你可能找不到建筑行业的人。没人想抢你的工作。你看,一个能胜任翻译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资历。翻译一本书至少要几个月,稿费最多也要几万块钱。然而,人们几个晚上画建筑图纸就能挣几万块钱。
我说:“这样不是刚刚好吗?几天画画,挣几万块钱,你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还能扎扎实实专心做翻译?”
“你的逻辑太浪漫了,你的书太重要了。人家想的是,花几个月翻译你的书,就意味着耽误你画多少画,失去赚多少钱的机会。而这样的工作,还在排队等着他来接,谁难得给你翻译,谁看不懂这笔账?”
当一个人衣食无忧的时候,为什么要为了挣钱,连翻译一本书这样好玩的事都不去做呢?我不情愿地咕哝着。
如果你有小房子,你应该改善你的性居住,如果你有大房子,你应该得到一个别墅。永远赚不到足够的钱,永远画不到足够的画。每个人的时间都用来赶这些工作。
好吧,亲爱的,他的砒霜。
5.保持勇敢和清醒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破产的公司和机构不计其数,但全国几百家出版社似乎从头到尾没有一家破产。
行业的景气度或依靠政策形成的稳定性会给出一个
一些鱼龙混杂、蜂拥而至的从业者,制造出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的假象,甚至认为自己“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