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核名

公司起名_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

工商核名

公司核名_工商核名查询系统官网
开公司想不出好名字? 企名网为您推荐
已为 家公司推荐名字
如:贵州企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城市是“上海”,行业是“科技”
公司起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工商核名

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号码才能收到核名结果

查询成功

稍后将有工作人员告知您查询结果,感谢您的耐心等待!

清朝时期的公司名字

发表日期:2022-10-26 10:35:13

        晚清世界首富:财富超过清朝年收入一半,名字听起来耳熟
        说起清代的百万富翁,你会想到谁?也许大多数读者还会想起乾隆时期的主要贪官。
        据史料记载,1799年和被判死后,朝廷整理没收白银8亿两。要知道乾隆年间清廷的税收只有7000万两,财产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总收入。
        不过,几十年的心血和在朝廷的权势,得到这么多钱也就不足为奇了。相比之下,这位晚清的世界首富更让人惊喜:他的财富超过了清朝年收入的一半,名字听起来耳熟能详。他叫吴炳建。
        2001年,《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千年》的报道,列出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中国人中,有6人榜上有名,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何、宋子文、伍秉鉴。上述人士基本上在朝廷或政府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伍秉鉴却是以纯粹商人的身份出现的。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17世纪起,清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下广州港,允许对外交易,必须经过官方许可。
        1686年,广东巡抚李时珍还发布布告,“小康之士”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白银,就可以以“官商”身份与洋人进行贸易。1757年,清廷正式将广州十三行设立为当时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特区。
        广州十三行不仅仅是十三行,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最高峰时,外贸生意能达到几十家,吴炳建所在的吴家就是其中之一。
        1783年,伍秉鉴的祖先吴国宗成立怡和集团。青年时代,伍秉鉴很早就参与相关商业事务,并以
        32岁时,他从哥哥手中接过生意,并于1801年正式创业。
        此时的广州已成为亚洲最繁荣的港口之一,国内有大量瓷器。茶叶和其他特产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被使用,以换取尼龙和其他物品。
        伍秉鉴以茶起家,成功成为十三行中最耀眼的存在。伍秉鉴注重诚信经商,以至于许多外国人自发经商,很快伍氏家族就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首席商人。
        伍秉鉴的眼光还是非常长远的。作为最早接触世界的人之一,他不断在国内购置房产、商铺,甚至大胆投资铁路,在对岸的美国进行证券交易,这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名字。
        根据吴氏家族1834年的统计,包括各地资产在内,伍秉鉴身家2600万银元,可以说是当时的世界首富,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当时清朝年收入的一半。虽然没那么夸张,但考虑到伍秉鉴的身份,就更难了。
        吴炳建到底有多有钱?结果,外国人主动找他借钱。伍秉鉴曾是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现金流不佳,经常向吴家借款,这让伍秉鉴在西方积攒了很大的名气。
        伍秉鉴的成功也与他的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个波士顿商人欠伍秉鉴一万银元的债。他始终无力偿还这笔巨款,只能留在广州,无法回老家。
        伍秉鉴听说后,立即把商人拉到自己身边,对他说:“你是我的第一个西方朋友,你是个诚实的人,只是运气不好。”说完,伍炳建接过借条撕成碎片。怀着感恩之心的波士顿人回到中国,不停地向别人讲述这个神奇的故事。伍炳建的名气更大了。
        但是,正如之前所说,
        伍秉鉴,也是晚清最后一位世界首富,一生都难逃历史带来的风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着民族主义抬头,包括伍秉鉴在内的各路商人不断面临清廷的沉重审问,在民间被推上风口浪尖。
        伍秉鉴虽然坚持做以茶叶生意为主的正经生意,却多次受到朝廷的审讯和盘剥。为了自保,吴炳建只能花费巨资,捐出一顶三品大礼帽,但这只是解了一时燃眉之急。
        更有甚者,一些与吴氏家族合作的外国人为了贪图暴利,秘密携带鸦片上船。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伍秉鉴主动将缴获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
        但林则徐仍认为伍秉鉴等人与外商勾结,相互勾结,假装敷衍,最终伍秉鉴被撤职,颜面尽失。
        鸦片战争后,清廷签订《广州契约》,被要求交出赔款600万。这笔巨款再次被法院推到十三行等人的头上,其中吴炳建一人就出资110万元。不久后的《南京条约》,伍秉鉴再次承担了100万银元的债务。
        在清政府没完没了的要求中,吴氏家族虽然财产丰厚,却无法忍受这样的开支,更不用说战争对产业的影响,同样巨大。所以,十三行很多商家只有停业关店一条路。
        伍秉鉴虽然也损失惨重,但仅这一战,他就已经损失了至少200万银元。幸运的是,当时到处都是工业,所以他没有穷困潦倒。然而,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他成了争议的焦点,伍秉鉴晚年也心灰意冷。
        1842年,这位前世界首富给大洋彼岸马萨诸塞州的朋友写了一封信,说如果他不是变得越来越老越来越弱,他早就逃跑了。信寄出一年后,74岁的伍炳建在家中去世。
        实际上,伍秉鉴的故事反映了国内商人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中挣扎求生的现象。另一位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可以说也面临着与伍秉鉴同样的困境,他们的故事不禁让后人唏嘘。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