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高档日料店精细设计的故事,抛开仪式感。光是配料实际上就有很多水分。毕竟,别说日料,现在在一些连锁餐厅,大多数顾客连半成品菜都吃不到。怎么会有这么多小野二郎?为你学一个烤玉要花十年时间?
抛开高档日料店精细设计的故事,抛开仪式感。光是配料实际上就有很多水分。毕竟,别说日料,现在在一些连锁餐厅,大多数顾客连半成品菜都吃不到。怎么会有这么多小野二郎?为你学一个烤玉要花十年时间?
文财经八卦女作者:何必费心
··
最近,“中餐日用熟”一词在餐饮行业流行起来。
究其原因,上海有一家名为“头灶”的餐厅,将中餐打造成高端日餐,在菜量极少的情况下提前几个月预约。等我终于到了,坐在店里端给你的,是一个小麻婆豆腐、半个皮蛋、两个上海青菜、一块猪油渣……
还美其名曰“中餐Omakase”,称厨师根据当天采购的食材,在顾客面前即兴创作,即煮即食。
最后我一看账单,是每人2000元。
微博的一位博主很好地总结了这一现象:
1.
/《茅台能比得上日本料子吗》/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网友们几乎把该调侃的都调侃了。
但我翻看这家人的过往,发现似乎不是第一次想出这种风骚的操作。
虽然Touzao今年1月才在上海开业,但在同一个地址,它原本是魔都一家名为Zozo的顶级日料店,一度被称为上海乃至内地日料的天花板。
但成名后,他多次与顾客发生矛盾,被举报缺少生食许可证,只好改名为“宫田”,全面转型做鸽子菜。
其中最荒唐的一次是,由于双方在“茅台能否对得上日本料理”问题上的争执,最终还是我管了
客人还打了主厨佐佐木。
不过,这也源于Zozo饱受诟病,自带饮品的顾客会受到不同对待。
尽管已有20个国家的多个部门发文禁止餐馆以开瓶费为由收取服务费,但佐佐对酒水仍有自己的规定。
一位博主分享了他的一些经历:
如果你点了很多酒,特别是贵的酒,买给厨师,厨师会很高兴,边喝边和你聊天,用餐氛围会很好。
但如果你从来不点酒,只花近2000元吃一顿饭,厨师就会对你冷淡,女服务员还会不停地劝你点酒,不断暗示“不点酒气氛就不好”。
如果你从来不在这里买酒,然后自己带酒不给厨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就是茅台之争的由来。当时,在顾客已经谈妥开瓶费的前提下,厨师先是争论茅台是否可以配日本料,因为他带的是茅台,然后又就“茅台如果非要配日本料要收多少开瓶费”的问题进行了协商。
最后,双方打了起来。
除了格斗,佐佐还以文学格斗著称。
有一次,一位花了几万元的顾客在网上批评了厨师几句,厨师就光速上线了。双方撕到最后。顾客说厨师不应该和客人吵架,佐佐却直接说“以后不要来我店里了,请照顾好自己”。
客人抓狂了,两个多月来每天都写差评。核心就是那句“照顾好自己”。那么其他跟风的博主也可以发帖举报。
最终,因为生食许可问题,佐佐不得不转型烧鸟,改名宫田,主攻鸽子烹饪。不变的是价格和排队时间。
但你觉得一切都结束了?没有。
宫田将“保重”四个大字装裱起来,挂在商店中央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
▲真的很疯狂
所以,虽然还有很多人支持宫田,但还是走不下去。
然后我来到我现在接管的头炉。装饰没有太大变化。餐桌前有6个座位,碗筷还是日本材料。
而且现在看来,头灶继承的不仅是面子,还有里子里子里的傲慢和噱头。
事实上,这些高端日料店的里子大多是一脉相承的。
这也是为什么,连王思聪都忍不住在大众评论里骂这些高端日店:
2.
/日本材料在中国是如何反常的?/
而日本材料在中国又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呢?
实际上,早年进入中国的日料店主要服务于日企员工,因此大多开在大使馆或日企附近,如北京亮马桥、上海古北等。
由于目标客户普遍居住条件较好,日料的定价从一开始就不是走亲民路线。
日本材料的流行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十年前,日本料理由港台餐饮人开发,随着日韩文化的流行,成为高端餐饮商业的象征。第二阶段,日本餐饮企业看到了机会,在2013-2018年大批量进入中国,形成了第二波日本料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近两年,日本材料越来越贵,越来越难订,甚至成了吉分商品(越贵需求越大)。
其中,纪录片《寿司之神》对推高日料价格功不可没。
如果说当初日本材料的异域特征和差异性还是真正的稀缺性,那么日本材料就成了一种形而上学。
在《寿司之神》中,男主角小野二郎对食材有着变态的追求。
不仅食材的采购是每家店最好、最新鲜的,他对食材的处理也有独到的理解,比如将章鱼揉搓30分钟,让章鱼肉更软、更香。
而且他不仅要会做饭,小野二郎还告诉他的徒弟,他还没有学会使用它
在拧干热毛巾之前,不允许碰鱼。十年学刀煮鱼,方能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