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僻字更名的城市:江西、广西、四川、贵州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在此背景下,掀起了一场由复杂到简单的城市更名浪潮。
江西
尧都县改为于都县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部,原名于都县。始建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北依虞山,名虞都。建县时疆域辽阔,包括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寻乌等县。素有“六县之母”“闽粤湘三省交流之冲”之称。古代,于都曾是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县衙设在于都近250年。1957年更名为“于都”。
大余县改为大余县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州市西南75公里处。原名大余县,因地处江西省南缘,大禹北麓,故名大余县
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2师426团以赣南支队、北江第二支队、赣南支队崇虞大队岭浪中队和内良叛乱解放大禹。同年,8月26日成立大余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赣州市督察办公室。9月11日,中共大余县委员会成立。
1957年5月1日,因禹字生僻,在简化文字的政策下,为方便人民识字写字,经国务院批准,大余县改名为大余县。
黔南县改为全南县
全南县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1903年建置,原名黔南县,因位于黔州(今赣州)南部而得名。
1949年8月20日,黔南解放。同年9月1日,黔南县人民政府成立。1957年,“黔”改为“泉”,称全南县。
新干县改新干县
新干县隶属江西省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是吉安市的“北大门”。原名为
新干县因有赶水开发醴陵,流经子干山,蜿蜒向西北,在樟树南部注入赣江,故名新干。水因山而名,县因水而名。但1957年,国务院因新干县字生僻,改新干县为新干县。
变新喻为新喻
新余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原名新余。1949年7月14日,新余解放。
1957年5月,国务院宣布新余改名为新余。
1960年9月,为适应钢铁工业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余县,新余市直辖。1963年,因新余钢铁工业建设规模缩小,撤销新余市,恢复新余县,仍属宜春特区(后更名为宜春地区)。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新余市,宜春地区分宜县划归新余市管辖。
鄱阳县改为博阳县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岸,因湖而得名。1957年5月,鄱阳县更名为博阳县。2003年12月17日,经民政部批准,博阳县名称恢复为鄱阳县。
寻乌县改为寻乌县
寻乌县,江西省赣州市下辖县,万历四年(1576年)置县,名昌宁县。民国三年(19),因避开四川省同名长宁县,由寻乌河改为寻乌县。
1949年8月27日,寻乌解放,寻乌县人民政府成立。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县名寻乌改为寻乌。
广西
榆林县改为榆林县
玉林,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古称玉林府,拥有“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的企名网。
1956年3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榆林县更名为榆林县。
1997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榆林地区和县级榆林市,设立地级榆林市。
四川
丰都县改为丰都县
丰都县地处长江上游,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分设郡县
,原名封都县。
1958年周恩来总理命名丰都。
石德县改为石柱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分属蒲州(今重庆万州区)的武宁县,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石D县,西界设南滨县,为石柱县之始。
明洪武八年(1375年)设石D宣抚司,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石D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正式成立石D县人民政府,1959年改为石柱县。
1984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
岳Q县改为岳溪县
越西县古称越Q[x:],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北部。1950年解放,1956年结束民事改革。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普雄县撤销,并入越Q,后更名为越西县。
下洛县改为甘洛县
甘洛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彝语甘洛是甘人居住的山谷。
1956年12月建县时,取名下洛。由于“夏[Xiā]”二字读音与原名差异太大,1959年的年报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甘洛。
贵州
武川县改为武川县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黔渝交界处。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设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仡佬族之源、丹沙古县、铝土矿之都、银杏之乡”的企名网。
至元十八年(1281年),因武星飞流化石落地,改武川县为“武川县”。
1950年,务川解放,隶属遵义市行政督察署。
1958年,因“武”字生僻,改名为武川县。
1986年8月,国务院撤销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务川仡佬族苗族从
县行政机构成立。
水县改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