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中华民族已经走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前朝与黑暗、战争与革命、传承与复苏、发展与创新,都让中华大地焕发了生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一代代泰达人的接续努力中迎来了新篇章!
在建党百年之际,天津开发区档案馆(书)馆与经开区党委办公室联合制作推出《泰达记忆》栏目,带我们回顾了泰达那些年的风雨历程。
天津开发区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台机器”“一碗面”是天津开发区的代言人。“一碗面”的生产企业位于天津开发区第四大街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院内。前来取货的车辆经常排起长队,有的甚至要等到晚上10点。在津门各地的大排档,“康师傅”方便面频频断货,成为知名品牌。一股“康师傅”方便面消费热潮席卷京津。
1991年9月19日,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成立。
1958年,康师傅创始人魏氏四兄弟的父亲在台湾彰化村开了一家小油坊,取名鼎新。与当时占据台湾食品行业龙头地位的“大一统”企业相比,说遥不可及一点也不为过。由于台湾岛内发展空间狭小,1988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后不久,魏应洲四兄弟看到大陆改革开放和开拓市场的广阔前景,毅然来到大陆,跨海开拓市场。如何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发大众品牌产品?也让弟兄们打坐。1991年,当他们在去大陆的火车上,
酿着从台湾老家带来的方便面,香味吸引了车上不少乘客的目光,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同时,泰达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服务也赢得了魏氏兄弟的青睐。同年9月,他们决定在天津开发区投资800万美国元,成立天津市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魏氏兄弟给刚刚投产的方便面取了一个名字--“康师傅”,与中国人有一种亲和力。姓氏取“健康”的“康”字,塑造“注重健康美味的保健食品专家”形象,“大师”的称呼更加专业朴实。
名字好了,产品档次定了,下一步就是确定口味。为了让台湾方便面调料配方适合大陆消费者口味,研发部和企划部相关人员承担起试吃任务。对比两个品种、四项指标,要试16次,平均每个工人都试了几十次。之后,康师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北京、天津两地找了2000多名消费者进行口味测试和调查。他们发现内地人口味偏重,偏爱牛肉,于是决定以“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当时的方便面基本就是一袋调料,而“康师傅”可以吃到调料酱、肉末、脱水蔬菜等。不仅让产品档次上了一个台阶,也让消费者耳目一新。“康师傅”之后,不少方便面生产企业纷纷效仿。
早期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包装
在起步阶段,康师傅因为资金紧张没有新建厂房,而是买了一栋旧楼进行改造,这成了一个隐患。做方便面要24小时有蒸汽,还需要建锅炉房,但一开始就谈不上。消防规定,厂房与街道之间要有安全距离。!无奈之下,他们向开发区管委会求助。开发区多次召开会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帮助其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顺利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发挥“服务型政府”作用。
1992年,标有亲切动画人物“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问世,在天津召开经销商订货会。经销商试吃红烧牛肉面后,赞不绝口,但会后没有订单回来。魏氏兄弟有点慌,因为主要资金已经投入,他们没有承担失败的资本。
面对刚开始销售的方便面,开发区领导和康师傅一样着急。为了帮助康师傅,管委会牵头多方服务,发动开发区干部职工积极购买康师傅方便面卖给亲朋好友,并引进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等知名人士与康师傅洽谈合作。在各方努力下,两个月后,产品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红烧牛肉面打开了内地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第一碗面”上市半年后,“康师傅”生产线上的工人从300多人猛增到几千人。此后又成立了“天津鼎益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天津鼎新纸业有限公司”“天津宇新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天津鼎正印刷材料有限公司”,让方便面风靡中国。康师傅的品牌知名度逐渐为人所知,先后在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建立了生产工厂和生产线,以超常规的速度超速前进。
“康师傅”方便面包装生产车间
康师傅从天津开发区起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食品集团。魏应州谈到成就自己职业生涯的泰达时感慨道:“没有泰达就没有康师傅,很庆幸我们选对了地方。”
返回企名网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