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医生能走多远
医改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资源分流,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社区医院成了开药医院,千军万马和谐的状态没有改变,医疗资源无法均衡使用。家庭医生一直是实现资源分流的思路,但中国家庭医生能否被用户接受,不取决于家庭医生的运营和理念,而取决于医生能有多大的自由度和积极性。
目前,我国家庭医生模式运行的特点与国外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同样,试图建立家庭与医生的长期联系,分流第一关治疗,如果是家庭医生能解决的小问题,就没必要去医院。此外,建立用户健康档案,便于跟踪和长期健康管理。不同的是,中国的家庭医生是签约的,这些医生不是自由人,而是服务于一些医院,用一些远程或者移动的手段来提供家庭服务。虽然用户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但与美国不同,这些医生不能独立操作治疗。要想直接面对面提供医疗服务,用户依然绕不开医院这个载体。
问题随之而来。
首先,中国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中国人迷信各科专家。这些医生很有名,但不是很好的家庭医生。因为家庭健康维护和第一轮初次分诊需要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国人觉得全科医生的这种模式不够精细化,医术没有专科医生高,信任度不高。他们总觉得家庭医生看的是日常小病,类似于卫生站的概念。这与家庭医生的职责有关。作为分诊的第一层,医疗问题通常不会特别大。在医生自己看来,职业发展甚至可能出现瓶颈,因为接触的疑难杂症不多,很难发展成为专科医生。
二是如果确实需要医疗服务,比如检查、配药等,用户还是绕不开医院。因为中国医生不自由,家庭医生只能多操作
通过移动工具进行,但很多居家健康服务需要线下检查和治疗。在这方面,用户虽然可以选择医生,但还是绕不开公立医院,也无法真正拥有随时随地为自己服务的私人医生。
最后,目前的家庭医生模式倾向于建立医生网络,比如签约医生,让用户自由选择。然而,医生往往会加入这样的网络,为自己扬名,或为医院打造品牌。由于无法脱离医院,医生无法有足够的动力营销自己或管理病人。这导致医生积极性不高,活跃度难以保障,评价体系难以建立。
总而言之,没有自由,医生就很难有空间和动力提供真正的家庭式健康服务。治疗和检查绕不开公立医院,医生自有品牌和薪酬直接与医院平台挂钩,参与家庭医生的积极性不够,需要大量互动。再加上中国消费者对家庭医生的误解和对专科的迷信,目前的签约家庭医生模式很难大规模发展,这也是制度的症结所在。
中国家庭医生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