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5周年,厦门人民忘不了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厦门沦陷,大批难民涌入鼓浪屿。好在爱国企业伸出援手,煮粥纾困。
如今,从鼓浪屿起家的罐头厂已名扬天下,卖酱油、酱菜、罐头,从厦门到香港,从国内到国外,漂洋过海进军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古龙食品前身是桃花大通,1954年初在原址重建,成立了福建第一家公私合营罐头厂。”厦门文史专家彭弯弯说。
抗战时期,解决难民吃饭问题的时间要追溯到82年前。1938年5月10日,日本帝国主义以金门为基地,从海空两路向厦门发动进攻。日军先从梧桐登陆,向厦门岛发起攻势。虽然中国守军和义勇队奋起抵抗,但厦门岛还是在13日被日军攻占。厦门沦陷,日本侵略者横行鹭岛,数万难民涌向鼓浪屿避难。当时,一个由11名中外人士组成的“鼓浪屿国际赈济委员会”迅速成立,负责难民安置和秩序维护。除了工厂、教堂、寺庙、学校,鼓浪屿人还伸出援手,腾出私人建筑供难民居住。难民居住已基本解决,但吃饭是个大问题。“难民生活无着,三餐不续,淘公司的工厂用加工蔬菜罐头的大锅熬粥,一熬就是几个月,救了无数人。”彭老口所说的淘公司是一家中资罐头厂。另一家中资罐头厂兆和也帮助了难民。两家人共同承担起为难民煮粥的重担。工人们加班加点,炉子24小时开着,每天供应9万份饭菜,包括拌酱油的米饭和豆角,每天两次由难民挑到住处分发。煮粥赈灾的场景被一张老照片记录下来。照片中,几名难民正在向困难处端粥
在去人民住宅的路上。113年前,在鼓浪屿厝岙彭老口设厂的淘公司,是厦门沦陷时一座有着31年历史的老厂。淘公司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它就是成立113年的淘大化工有限公司。1907年7月,在鼓浪屿内厝坳燕尾山下办厂,专门生产酱油、酱料等食品。没过多久,桃花公司开疆拓土,酿造酱油、酱料,腌制各种瓜菜,供应鲜奶。1908年1月,淘化公司在鼓浪屿龙头码头旁收购香港屈臣氏留下的汽水冰块厂和药房,合资成立东方汽水公司,原址经营汽水和冰块。药房更名为福建药房,迁至龙头街营业。“这两家企业不仅是鼓浪屿的知名品牌,也是鼓浪屿最早的工商企业之一,在闽南乃至东南亚都有名气。”彭老说。起初,淘化公司的产品还是散装瓶装,几年后才开始做罐装产品。1913年,淘化工公司聘请美国罐头技术员克罗为工程师。更先进的是,公司还购置了全套全自动罐装机,进口锡片,制作铁罐;优质原料在本地采购,罐头菜、瓜肉豆类远销南阳及欧美国家,深受欢迎。“当时厦门一些人看到淘化工公司发展迅速,利润颇丰,也在厦门虎头山下发起组织了大同有限公司,其业务、生产销售的产品和品种与淘化工公司完全一样。”彭老说,由于淘和大同的竞争,利润开始微薄。幸运的是,两家公司达成合并协议,重组为淘大同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淘公司)。1929年10月,淘大董事会决定在香港设厂,并在九龙牛池湾购置厂址,这里原本是青岛啤酒制造玻璃瓶的地方。“当时的考虑是,香港是自由港、免税区,原材料便宜,是交通枢纽,靠近南洋群岛,与欧美国家贸易便利。发展工业的首选之地。“彭老说。3移居香港的英国囚犯靠食物维持生活。“救济难民、煮粥赈济、洗刷大同、兆和罐头厂的义举,让无数难民在鼓浪屿度过了艰难岁月。”彭老说,但淘公司受战火重创,在厦门几乎难以为继。1938年,总公司迁至香港。在香港,淘大的食物也帮助了一批英国囚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大批英军官兵被俘关进集中营。日军看不起香港生产的食品,只吃从家里运来的食品,于是淘公司生产的滋补肉豆和酱料全部分发给英军俘虏,英军俘虏就靠这些食品过活。“连当地的香港人都说,以前只知道吃广东人做的酱油,现在吃厦门做的酱油,才知道淘公司有这么好吃的酱罐头,所以淘公司和它的酱都是人尽皆知,妇孺皆知。”彭老说,这些酱料一直供应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仓库里还剩下10缸。战后,香港满目疮痍,物资匮乏,原材料成了问题。好在驻港的一名英国主管军官全力支持,设法供应了大豆、马口铁等主要原材料,使公司生产迅速恢复,成为香港的孤市。这位英国军方官员曾被关押在日本集中营,靠吃淘公司生产的食品为生。4名海外饮用水,别忘了发源地鼓浪屿。说到淘大公司在海外声名鹊起,就不得不说到一位驻港的英国官员。1948年圣诞节到来,但战后英国经济仍未复苏,民众缺衣少食。即使过节过冬,他们每周也只能供应一次鸡蛋。英国政府希望英联邦国家和殖民地能够捐赠物品,帮助英国人民渡过难关。“英国驻港官员致电淘公司告知这一情况,淘公司随即答应捐赠数万箱罐头给英国民众,结果他们收到了数百封来自英国的信件人民的感谢信。英国人突然知道香港有一家淘公司,生产一流的酱料罐头。“彭老说,接下来的10年,淘宝的产品畅销英国,订单不断,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1951年11月15日,淘公司注册为淘大同(香港)有限公司,随后上市。1970年与吉隆坡Senami公司合并,后转入香港恒隆公司,并更名为淘实业。20世纪50年代,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设厂。此后扩大规模,跨领域进军房地产。1995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联合进入澳大利亚,在悉尼购买了一栋商业大厦,成立了一家名为KUSU(古屿岛)的投资公司,以纪念淘大同有限公司的诞生地鼓浪屿。彭老还查阅史料发现,无论是海外公司还是香港公司,桃花大通有限公司都能饮水思源,它们的厂名和标识上都写着“淘”(英文“厦门”)字样。“这可能是第一个直接用‘厦门’作为名称的国际知名品牌。”彭老说。
海峡导报记者崔晓旭/文沈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