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杂志
目前一心堂市值246亿元,阮鸿献个人财富扩大至81亿元。
一是
阮鸿献,1966年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喜二村。
阮鸿贤的父亲是供销社工作人员,母亲是农民,家庭条件很一般。阮鸿献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排行第四,因此被家人称为“老四”。
当时中国是计划经济,物资匮乏,买什么都要凭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他们面临缺医少药的问题。
1974年,阮鸿献8岁。一天,阮鸿献的一个小伙伴突然肚子疼,额头冒冷汗。小伙伴的爸爸以为只是普通中暑,就用土方刮了一下。
但小伙伴的病情没有好转,农村又没有药,父亲只好背着小伙伴,步行到18公里外的卫生院求助。
还没到医院,我的小朋友就死了。
失去了最好的朋友,阮鸿献非常难过。他仍然对生死一无所知。他不停地问父亲:他为什么会死?
父亲告诉我,如果当时有一盒八分钱的十滴水和八分钱的清凉油,他就不会死了。
阮鸿献问:为什么我们村供销社不卖?
父亲又告诉他:因为村子太落后了,只有城里才有。
阮鸿献又问:我们村什么时候能卖?
父亲说:现在不可能,以后也不知道。
少年阮鸿贤(左一)和小伙伴小阮鸿贤陷入沉思,暗暗发誓: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让村里有十滴水清凉油卖!
让阮鸿献无法想象的是,仅仅是思考,就曾让他一生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
二是
刚初中毕业,一天晚上,父亲对阮鸿献说:老四,你初中毕业了,怎么能读高中?考虑一下.
聪明的阮鸿献很快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我的两个姐姐和哥哥还在读书,我父亲负担不起
我想让他回家种地。
想了两天,阮鸿献很体谅父亲的难处,没有继续上学。
青年阮鸿贤
于是,阮鸿贤白天在家干农活,晚上到供销社帮父亲打零工,负责中草药装袋、收购等工作。
这份兼职最大的收获,就是让阮鸿献熟悉了每种药材的功效、价格和价值。
白天干农活辛苦,阮鸿贤也不怕苦。但干了一年,他就干不下去了,因为他觉得投入产出比太低了。
我哥哥姐姐还得读书。即使辍学务农,他还是撑不下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阮鸿献跟着舅舅到昆明推销自家的甘蔗。卖甘蔗太早,他就在昆明宝山街转悠。
在宝山街道药品收购站,阮鸿献注意到,这里一公斤金银花的收购价是6元。
上世纪80年代的昆明宝山街道,他敏锐地意识到,在父亲的收购站,每公斤只需2元,套利空间巨大。
回到家中,阮鸿献晚上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把收购站收的金银花拿到昆明去卖,赚差价。
当时,他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但对投机仍十分敏感,父亲当即反对。
为了说服父亲,阮鸿献坚定地对父亲说:你先把收购站的金银花借给我。你不用担心我不能还你。只要卖了,我就去山上摘回来给你。
这句话感动了父亲。
1980年,14岁的阮鸿献背着两袋总重40斤的金银花,连夜爬上开往昆明的货物列车。
阮鸿献站在两节车厢连接处,一手抓着金银花包,一手扶着栏杆。妈妈怕他睡着掉下火车,让他系上皮带绑在火车栏杆上。
站了7个小时后,他到达了小溪村车站。为了节省路费,阮鸿献背着40公斤金银花,步行10公里来到鲍山街道。
这次昆明之行,阮鸿献挣了240元,是公务员半年的工资。他第一次得到这么多钱。兴奋之余,他在宝山街吃了一顿大餐--一碗过桥米线、两根冰棍。
回到家里,第二天,阮鸿献上山采金银花。忙活了一天,只收了2斤,这让阮鸿仙很着急。我什么时候可以自己还40公斤?
于是阮鸿献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发动村里100多人一起帮他采花。
很快,阮鸿仙就收到了200多斤金银花,供销社还给了40斤。他把剩下的拿到宝山街去卖。
一个月后,14岁的阮鸿贤赚了1万元,成了当时的珍稀动物--“万元户”。
最年轻的万元户:阮鸿贤
阮鸿献的商业天赋开始显现,他通过一个完整而简单的经营模式:一手从农户手中收购药材,一手卖给收购站。
就这样,阮鸿献开始了他的药材商业之旅。
三是
1981年,15岁的阮鸿献成立鸿祥药材部。大多数人到了这个年纪还乳臭未干,而阮鸿献却俨然一个小老板。
说是老板,其实他是个打磨过的司仪,收药卖药,全靠自己。
阮鸿献先在本乡采药,本乡采药后,再到其他乡采药。乡都收齐后,他又到县里去收;县里收完,他又跑到整个红河州去收;红河州收完,他又去了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文山州……
在西双版纳采药的阮鸿献
短短一年时间,云南省各个乡镇都留下了阮鸿献的足迹。
1983年,17岁的阮鸿献花2800元巨款买了一辆铃木摩托车。他在云南跑了三年,年行程15万公里,累计跑了45万公里。
1986年,20岁的阮鸿献赚了
200万元,成了弥勒县的高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