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个午夜,无法入睡的我坐在电脑前,准备编码一些单词。突然,一个QQ好友的头像不停闪烁,是某全国性健康媒体记者的QQ。打开一看,内容是对兴义市羊肉粉纯正口感的赞美。回想起来,这位记者来到兴义采访,差不多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他还记得兴义的羊肉粉,真是难得。
那是一个夏日的早晨,单位派我去接待一位从北京来兴义采访的卫生健康产业报记者。在记者下榻的酒店,我问他想吃什么早餐,让我带他去吃。他说,听说兴义的羊肉粉好吃,很有名,让我带他去尝尝。
我走到一家羊肉面馆,交了钱,弄了个排队号,然后在拥挤的面馆里找了个位置坐,但面馆人满为患,没地方坐。我们找了一个食客即将吃完的地方,等食客吃完后马上坐下。很快服务员就叫了我们的排队号,同时上了羊肉粉。羊肉粉上桌时,进京记者并不忙着下海吃,而是先闻一闻羊肉粉的味道,然后在桌上加入辣椒、醋、酸萝卜等食材,搅拌一番,再仔细品尝。
可见,北京记者不是吃饱了,而是从文化角度品尝羊肉粉。他一边品尝,一边称赞,说兴义羊肉粉口感纯正,羊肉片的粗细和成熟度也恰到好处,调味适中,口感好。他还表示,自己跑遍了全国各地采访,从未见过吃羊肉粉排队取号的场景。临走时,他拉着羊肉粉馆老板的手连连称赞。
打开北京记者的QQ对话框,看到他对兴义羊肉粉的点赞后,我告诉他兴义市被评为“中国羊肉粉之乡”,并把新歌《兴义羊肉粉》传给他分享。他听完歌后说,“中国羊肉粉之乡”实至名归,有机会还会来兴义采访,叮嘱我别忘了再带他品尝兴义羊肉粉。
对于吃兴义羊肉粉,我算得上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作为土生土长在农村的人,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赶上农村都是奢望,更别说赶上兴义了。在课堂上,我经常听到那些去过兴义、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说起兴义羊肉粉有多好吃,激发了我对兴义羊肉粉的无限向往。
记得兴义成立时,整天只知道土里刨食的父亲,有一天心血来潮带我到兴义看热闹。中午时分,我的肚子咕噜咕噜地叫。我父亲问我想吃什么。我脱口而出:“我要吃羊肉粉!”就这样,我终于吃到了梦寐以求的美味佳肴。我说你把爸爸吃了,爸爸说不饿,就坐在旁边,心疼地看着我吃着夹渣汤。
也许在长身体的年代,我吃完一碗,舔着嘴巴看着父亲,期待着父亲再给我一碗。父亲读懂了我的心思,数了数口袋里的钱,只够回家的车费。那一刻,我意识到父亲不是饿了,而是他没有足够的钱。我的心暖暖的,眼泪几乎没掉下来。父亲拖着我的小手离开了面馆,我却舍不得走。我想,下次什么时候能再来吃饭?
后来,我考上高中到兴义读书,吃羊肉粉的欲望随着吃羊肉粉次数的增加慢慢消退。那时候,只要兜里有闲钱,我就直奔羊肉粉馆,读了几年高中,吃了几年羊肉粉。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如此痴迷于这种不足为奇的当地小吃。但不知从何时起,兴义羊肉粉在我心中上升到了“家乡味道”的地位。
征文启事:贵州羊肉粉和我的故事天眼新闻文化频道
文/李洁
文字编辑/卢清建
视觉/实习生曹芳芳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