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华联、世纪华联、世纪联华……是什么关系
朱不欢,本文作者大象协会
简介:华联、联华、世纪联华……这些名字高度相似的超市是怎么来的?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管大小,中国最常见的超市名称是什么?
北京人大概会回答“华联”:缩放百度地图,仅仅包括整个北京五环,就可以搜索到5956个“华联”,而在同一范围内搜索“超市”,则有23068个结果,也就是说,每4个“超市”中就有1个叫“华联”。
上海人很可能会回答“联华”:上海有2484家“联华”,但作为日本便利店最受欢迎的城市,同一范围内只能搜索到1431家“全家”和136家“711”。
除了这两个城市,其他地方的人应该也见过大量名为“华联”“联华”“世纪联华”“世纪华联”的超市。此外,还有不少看似与之有关联却不知道是什么关系的超市,如“青田联华”“济南华联”等。
这些名字高度相似的超市是怎么来的?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01
国营百货公司的宠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三级批发体系逐步取消,解锁链条的百货零售业开始繁荣起来。以此为契机,商务部下拨资金1亿多元。1985年,以统一名称和标识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开设现代商业楼宇,名字叫华联。
与华润、华能、华电等“中”字头企业一样,华联商厦的“中”字凸显了中央部委的影响力,向人们宣示了其“国家队”地位,而“联”字很可能是响应当时中央推动“横向经济联合”的号召。
此后,华联商厦陆续进驻内地城市,成为除“百货大楼”“友谊商场”之外的第三大国有百货阵营。
▲傅
福州第一家麦当劳在华联商厦开业
到1994年,华联商厦已有30多家,遍布全国各地。不过,这些华联商厦企业并不属于彼此,而是一种松散的交友关系,共享名称和标识,隶属于一个名为“全国华联商厦集团”的协会。
02
百货公司的名字颠倒成超级市场
然而,百货公司一出现就已经落后了。开放式货架、一体化供应链、标准化流程的现代超市在西方盛行了几十年,这是最适合中国的零售模式。
1990年,中国大陆第一家现代连锁超市--美佳超市在广东东莞创立。顺应潮流,1991年,上海成立了国营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又拓展到浙江、江苏、广西等地,建立了大量直营店和加盟店。
联华超市的名字分为两种,我们耳熟能详。一家是名为“联华”的小规模标准超市;一个是大卖场,叫“世纪联华”。
在今天看来,这意味着“联华”在复制“华联”,以高度相似的名称借用后者的品牌效应。
但当年,上海华联商厦并未提出法律异议。与联华超市同为商业局主管的兄弟国企,商标维权意识不是很强。此外,“华联”是全国数十家华联商厦的通用商标,上海华联商厦对其并无专用权,不会有太大的维权热情。
不过,上海华联商厦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它采用了两年后建立自己的超市业务--上海华联超市的方式。
▲海华联超市标识
继上海之后,其他省市的国有华联公司也开始建立自己的超市业务。不过,与各地华联商超一样,各地华联商超也是各自为阵,彼此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
▲90年代,北京华联超市的双飞雁标识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联华、华联经营20多年
今年的成绩?
03
每个人的好名声
和百货一样,联华、华联超市的幸福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2004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四年。根据协议,中国必须取消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地域、数量和持股比例的任何限制,允许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
为了顶住外商的竞争压力,2000年,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确定了20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零售企业,为其提供500亿元政策性贷款,用于基建和改制。北京华联、上海百联(上海华联母公司)等大型国企位列其中。
然而,给钱的帮助远远不足以挽救局面。与工业生产企业相比,流通零售业国企改制晚了十几年,债务复杂、员工臃肿、管理混乱等旧疾不断。
在华联、联华等昔日贵族式微之际,民营福州永辉超市在重庆开设分店,开启了对外扩张之旅。阿里、京东等电商运营的网店更是来势汹汹。2016年,Kantar Retail发布了中国零售商综合排名,前十里都找不到华联和联华的名字。
▲Kantar Retail 2016年中国零售商综合排名
然而,记忆的价值仍值得进一步开发。
2004年,原上海华联超市杭州公司员工张晓宇发现,市场上有“华联”“联华”“世纪联华”等超市品牌,但没有“世纪华联”一家独大。
他很快辞职,注册了新的江苏金湖世纪华联公司,开始在上海等地开设直营店、加盟店,为加盟商提供身份识别、指导、供货等服务。
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世纪华联”“盛世华联”“青田联华”等类似名称。
▲三家不同企业的“世纪华联”标识
这一次,正宗华联并没有完全放过山寨。上海华联
超市起诉金湖世纪华联盗用其企业名称。经过三年漫长的诉讼,他获赔50万元。
但各地山寨华联的趋势不减反增。这是因为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和《商业特许经营管理规定》均实行分区域登记备案制。名称造假的企业,只要不重复其注册辖区内的其他企业名称,就很难受到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