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每个人都不容易记住某件事或某个人。
为了增强客户黏性,很多企业在广告宣传上可以说是“海陆空”,但终究比不上“大浪淘沙沉金,胜者为王”。
当年,不少媒体都用大篇幅进行了报道。一个叫陈光标的企业家,出名不是因为自己的生意,而是因为他的慈善作风,堪称“炫富”。
网友们亲切地称陈光标为“标哥”,但近年来,关于标哥的新闻和报道很少。为什么他现在失踪了,低调地回到了农民的家乡?
一、中国首善陈光标
提起陈光标,公众会将他与慈善联系在一起,这也说明陈光标作为企业家,确实兑现了回馈社会的承诺。
然而,企业家慈善在中国绝非首创。纵观西方国家的知名企业家,成名后也会轰轰烈烈地做慈善。他们一方面会报告社会对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公众对企业的好感度。
中国也有很多做慈善的企业家。除了陈光标,许多知名企业家也在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曹德旺、任正非、柳传志等,都曾是慈善事业的助力者。
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天岗湖乡、毕业于南京大学的陈光标,因其慈善不仅非常慷慨而且非常高调,被誉为“中国首善”。
但如果回头看陈光标的身价,他绝不是中国最富有的企业家,甚至根本上不了胡润百富榜。但在慈善事业上,他却是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
作为一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企业家,或许陈光标对人民有着更深的感情,因为他亲身体会到年轻时在贫困枷锁下的孤独
无助的感觉。
据陈光标自己介绍,他家以前有5个孩子,父母只能靠种地养家糊口。在家庭极度困难的时候,他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饿死了。
正是因为这种对饥饿的深深恐惧,他下定决心要走出贫困,这与刘强东的经历非常相似。可见,中国老一辈企业家有着悲惨的童年记忆。
陈光标上小学时,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挑水卖钱。经过这段生财的人生经历,1985年,17岁的陈光标竟然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虽然属于半工半读,但他的学习并没有落下。作为一名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按照思维能力,陈光标比很多人都强。苦难的经历也告诉他,想要出人头地,光靠一股子力气是不够的,要用知识武装头脑。
1997年,陈光标担任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2003年,他注册成立了自己的企业。此后,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做慈善。
二、高调慈善引发争议
陈光标作为一个苦汉子,富起来后也没有忘记身处困境的同胞。从创业之初到2012年,他累计捐款高达20亿元。虽然不能与曹德旺的捐款相提并论,但也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捐款。
陈光标出生于农民家庭,他的辛勤劳动和积累的钱财被毫不吝啬地用于慈善事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标哥确实配得上“中国首善”的称号。
事实上,早在2010年,陈光标就宣布去世后将遗产全部捐给慈善机构,但到2019年,陈光标的总资产只有30亿元。
陈光标从事慈善工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必须把捐款或物资直接交给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媒体和自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然而,新鲜感一过,人们便调转枪口,大骂陈光标高调慈善,既是变相炫富,也伤害了捐赠者的尊严。
不过,陈光标有自己的理论。他说:“为什么我们可以容忍高调炫富,却不能理解高调慈善?”回头再想,这句话简直太有道理了。
还有人高调炫富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陈光标高调做慈善是为了引起全社会的共鸣,希望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和危机。
三、回归乡村,低调生活
2012年后,人们很少见到陈光标,这与“冰桶造假”对他的负面影响有关,他也被很多不知如何是好的人击破。
因为陈光标高调的慈善行为让很多人认为他是在“作秀”,陈光标开始远离媒体和网络,但他并没有放弃做慈善,他依然参与慈善活动。
所谓“冰桶诈骗”事件,是指陈光标为了给渐冻症患者募捐,亲自参加一个挑战节目,参与者有两种选择,要么全身浇冰水,要么当场捐出100美元。
陈光标主动要求接受“冰桶”挑战,是为了让更多捐赠者献出爱心。就在媒体报道他善良勇敢的同时,一则关于陈光标冰桶造假的新闻也被报道出来。
为此,他的名声一落千丈。这件事之后,陈光标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回到了儿时长大的地方,跟着父母过起了农家生活。
结论
谁都知道好人最怕无解。作为新时代企业家,陈光标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慈善,连续多年捐款高达20亿元,值得点赞。
虽然他没有要求大家给他点赞,但他不希望大家对他产生误解,这说明中国做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