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以往的铁板一块、条款费率市场化,是此次车险改革的锚定方向,给陷入困境的财险行业打开新局面带来更多期待。
比如,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出现,市场份额逐渐提升,随着大国汽车产业链的迭代之战,必将加速车险的大变革。
当前,传统车险与新能源汽车的风险错配越来越明显,矛盾在于破局的奇点。
面对更广阔的市场和全新的游戏规则,回望中小财险公司惨淡的车险业务数据,该怎么办?
在车险改革市场化进程中:如果车险条款费率由行业统一制定,回到市场主体手中还存在多少不可控因素;那么车险产品“冠名”能否作为切入点,成为条款市场化的第一步?
“IP经济”时代和车险新条款的到来,会给没有品牌包袱的中小财险公司带来新的想象空间吗?
1受网红重疾险启发,热销险名称背后的逻辑
行走江湖,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很重要。
没有“北乔峰,南慕容”的盛名,也要有“西北寒”“风火龙”的威望。即使是坏人,也有“南海鳄神”“铁掌浮在水面”的杀气。
除了前两位,后四位中的白万坚、冯万里、岳苍龙、裘千仞,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好记,威望。
回到汽车保险,没有像这样的。
理论上,大型财险公司的品牌经过岁月洗礼,往往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是品牌影响力。
但新的、小的公司,除了“保险”两个字,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在品牌辨识度不那么强的保险市场仍是劣势。
车险市场也是如此。公司的市场规模往往与其持续时间成正比,新公司、小公司很难在品牌上形成竞争优势。在统一条款和费率下尤其如此。
这也印证了在市场上,
流行一句话:“一个‘人保’品牌车险至少值70元”。
这是因为与第二梯队公司相比,即使人保的车险报价更贵,只要价格差距在70元以内,用户选择人保的概率也很大。
联想中小财险公司需要更多的市场费用,更多的固定成本分担。在统一的产品费率下,他们如何做出比大公司更好的风控技术和更大的科技投入?能不能扛到那一天,充满了宿命论。
但如果细数近年来寿险市场的热销产品,不难发现,这些热销产品往往来自中小寿险公司。
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超级玛丽、达尔文、哆啦A梦保险、大麦定寿、城市定制医疗补充保险惠民险等。
热门产品的背后,恐怕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这些产品的承保公司是谁。
这是因为,热销产品除了自身性价比外,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有一个能记住的“名字”,弥补了其企业品牌竞争力不强的不足。
就像超级玛丽、哆啦A梦一样,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还有多少?这些产品覆盖的人群是当今购买力最强的群体。
本质上,产品名称充当了企业与用户共情的桥梁。
对于保险产品来说,明确的品牌名称也能重塑独特的市场地位,成为不可替代的“IP”。
很多保险产品也变得超越了企业品牌的存在。
如果消费者分不清“众安平安联合车险”,到底是众安还是平安?不过,“保车险”这四个大字,在消费者心目中恐怕比很多中小公司的企业品牌还要响亮。
严格来说,“保力车险”不是一个产品名称,而是一个车险服务方案。
而这种“代工”车险IP的打造,在如今的车险营销中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
2“代工”车险,能否成为未来中小公司的破局之路?
纵观车险综合改革的发展方向,保护消费者利益是车险行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据此推测,无论是价格博弈还是成本博弈,只要方向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车险服务的需求,维护整个行业的稳定,形式就可以多样,这也是车险可以想象的创新空间。
从本质上讲,车险是以车辆保险标的为基础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关心车辆的风险能否得到保障,最好不要出险;一旦保险获得公司可赔,可以帮助解决与修理厂、第三方的理赔纠纷,这是消费者最基本的车险需求。
另一方面,保险的基本原则是最大诚信原则,要求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真正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事实上,由于中小公司起步较晚,品牌影响力较弱,消费者很难与中小保险公司建立互信关系。因此,品牌更大、运营更长的巨头公司,自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事实也证明,除了人保、平安、太保,消费者几乎记不住其他公司的名字。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保险公司企业品牌的弱有效性。
但透过寿险市场热销产品的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品牌的影响力并不一定要通过改变保险公司的品牌,甚至不一定要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
消费者最能记住的是自己的车是什么品牌,应该去哪个品牌的4S店或专业修理厂维修。
中小财险公司在经营车险时,应更多思考在企业品牌效力较弱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触达消费者。
产品“代工”似乎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
从行业发展趋势可以预见,随着车险驾驶模式从人工驾驶到辅助驾驶再到无人驾驶的逐步转变,一系列造车新势力强调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市场的争夺
田野。
那么,在未来的车险业务中,更应该关注哪家车企更有市场潜力,应该成为财险公司车险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