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核名

公司起名_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

工商核名

公司核名_工商核名查询系统官网
开公司想不出好名字? 企名网为您推荐
已为 家公司推荐名字
如:贵州企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城市是“上海”,行业是“科技”
公司起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工商核名

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号码才能收到核名结果

查询成功

稍后将有工作人员告知您查询结果,感谢您的耐心等待!

哈西服装城服装加工企业名称

发表日期:2022-10-29 13:14:36

        2017年,国贸服装城大屏幕播放了党的十九大开幕式盛况。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冰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筑、设施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哈尔滨在商业、人居、产业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惊人成就。即日起,本报将从不同年代的城郊点出发,推出“那年,这里是城郊”系列报道。通过不同年代走访当时在“郊区”工作或生活的当事人,讲述他们眼中冰城多个领域的变化。
        在南岗区学府路与中兴大道交叉口,高楼鳞次栉比。其中,几栋四至五层的商务楼宇呈L形分布,每天前往这里的市民和外地顾客川流不息。
        这里,就是哈尔滨著名的地标之一--服装城。当年只有一栋楼的“服装城”,如今已成为集国贸服装城、哈西服装城、哈啰服装城、国润家装城、哈西综合批发市场于一体的“服装城商圈”。
        20多年时间,这里从南钢市郊的一片玉米地,变成了哈尔滨无数家庭购买服装、家居百货的“打卡点”。某种程度上,“服装城”见证了哈尔滨商业的蓬勃发展和时尚高地的自然迭代。
        1996年的哈尔滨服装城。
        玉米地变身“时尚中心”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目前,服装城众多商厦所在的区域,只是南岗区跃进乡翻身村的一片耕地。由于土壤条件限制,这片耕地主要种植玉米等农作物。除了农田,哈西地区是一个稀疏的村庄。在城市的街道上,经常有马车拉着货物。
        当时,哈尔滨还没有大型服装批发加工基地,服装、服饰等商品主要从广州等南方城市进口。而时尚、外来的哈尔滨人对服装的需求每年都在快速上升。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决定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哈尔滨自己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
        1995年,南岗区政府与哈州
        由8000名个体户共同投资建设的国际商贸城国际贸易服装城已建成开业。由于款式新颖,面料辅料齐全,国贸服装城一开业就吸引了哈尔滨周边市民来此购买。国润家装城总经理宋世刚回忆,当时国贸服装城采取“前店后厂”模式,前店销售,后厂加工。人们对穿衣的东西有什么需求和想法,很快就能做出来。由于加工销售的服装款式新颖、更新换代快,国贸服装城的名气很快在哈尔滨“时尚圈”打响。
        有多热?每天早上8点,国贸服装城一开门,摊位就围满了前来购买服装的市民或前来批发面料的省内外商户。批发厂商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面孔。因为语言不通,很多人用手比图,用笔在纸上指指点点。
        当时服装城举办的是“服装秀”--相当于今天的时装秀,模特在现场展示时尚服装。“当时能在服装城做一件衣服,时尚感不亚于现在在专卖店买名牌。”宋世刚说。
        下图:1996年,哈尔滨服装城地摊林立。
        各大购物中心“包围”服装城
        国贸服装城的成功,吸引了更多商户在此集聚,挖掘哈尔滨服装产业的巨大潜力。2000年,哈西服装城、国润家装城相继开业;2002年,哈尔滨服装城正式开门纳客……如今,服装城商圈已成为黑龙江省纺织服装产销辐射力强的大市场,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商户67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由于地处京哈、哈大、哈双公路主干道上,服装城商圈成为哈尔滨、龙江周边地区服装对外流通的“通道”。除了本市及周边县市的户外,温州、石狮、香港、俄罗斯等一大批国内外客商与服装城商圈的商场建立了业务往来。“服装城”也成为冰城商业的一大品牌。
        服装城在当时的地方
        郊区已经成为城市的核心繁华商业区之一。
        哈西地区时尚购物中心、商业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2012年开业的学府凯德广场,到20号哈西万达商业广场;从20开门的哈西西城红场,到2017年开业的宜家家居……目前,哈西商圈早已形成百货、家居零售、餐饮娱乐的完整商业格局。
        哈尔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年增长232倍
        30年来,哈尔滨的商业生态也在快速成长:除了传统的中央大街、秋林商圈,道里爱建商圈、群力商圈、香坊乐颂商圈等相继涌现。
        如今的服装城已不再是市民购买时尚服饰的首选。但目前很难有一个商场或商圈,能像当年那样产生“服装城”对哈尔滨人的吸引力--冰城的商业布局和业态大大丰富,让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
        哈尔滨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商品供给总量持续扩大,品种显著增加,新业态不断涌现。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2011年突破2000亿元,2017年达到1亿元,是1978年的2倍,年均增长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