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度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6日电(张猛吴小伟董向义)港股信阳毛尖上市以来七次欲更名。
7月5日晚间,信阳毛尖发布公告称,拟将公司英文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天顶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并采用“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第二个中文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绕过去再回去
7月5日,港股信阳毛尖拟采用“中国天华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第二个中文名称,这是3年前信阳毛尖的名称。
信阳毛尖解释称,公司将抓住近期化工原料价格上涨的机遇,利用进口俄罗斯水电的优势,在黑河市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链(包括电石、聚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等)生产线。此外,位于牡丹江市的精细化工生产线已达到成熟期,正在办理正式生产手续,预计8月正式投产。公司正考虑利用其他闲置土地和设备扩大产品种类和产量,以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董事会认为,建议更改公司名称将更能反映本集团业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方向。
信阳毛尖是做什么的?资料显示,2001年,该公司在港股上市时名称为东骏化工集团,主营业务为润滑脂和防腐涂料。2002年,东君化工因成为大庆市政府在香港、澳门的代理人,协助大庆企业在香港、澳门等海外寻求商机、筹集资金,更名为大庆石化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完成对黑龙江牡丹江佳日热点有限公司的收购,进入热电领域。同年5月,大庆石化欲更名为中国天华集团有限公司,8月获批。
过了一段时间,中国天华集团再次更名
路。2018年11月2日,中国天华集团宣布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2020年3月26日,信阳毛尖拟将公司第二名称变更为“中国新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但今年2月16日,在更名为“中国新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未果后,信阳毛尖欲更名为“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龙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新名称能够更好地反映集团业务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新名称也能为公司树立更加合适的企业形象和身份,有利于公司业务发展。”信阳毛尖当时这样说。
不过,信阳毛尖此前蹭茅台热度的举动并没有让网友买账。微博网友直接批评其“清理了一些花式”“各种碰瓷”。
这些A股上市公司也爱改名
据“V观财经报道”(微信号ID:VG-View)了解,除港股信阳毛尖外,a股公司近年来也掀起了更名潮。
Wind数据显示,近年来,一家A股上市公司平均不到两个交易日就会更名。2021年以来,上市公司更名行为共72起,此前2018-2020年,分别为136起、122起、134起。
Wind数据显示,自有统计数据以来,学大教育和*ST新意公司更名次数最多,均达到7次。磐石股份、启迪环境6次更名,*ST基础、*ST海创、中兵红箭、*ST天首、百川能源、*ST长动、华媒控股、普洛药业、中润资源等9家公司也5次更名。
上述公司中,最受关注的是摇滚股份。公司福建昊圣最初从事建筑陶瓷业务,为赶上房地产热潮首次更名为“力嘉股份”;第二次:持续“多伦路”项目,更名为“多伦实业”;第三次:P2P风口风生水起,改名“匹凸匹”;
第四次:摆脱P2P,更名为“摇滚股份”;第五次:跨界酒业,更名为“上海贵酒”。随着更名,摇滚股份也一路走高。今年6月23日,股价再创新高,年内股价涨幅超220。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V观财经报道表示,上市公司频繁更名是自我毁灭。上市公司名称相当于其商业品牌,甚至与企业形象直接挂钩。一个优秀的企业是不会轻易改名的。公司频繁更名,首先代表了公司的不自信,更是不珍惜公司的声誉,不屑于公司的品牌形象,没有荣誉感。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V观财经报道采访时指出,企业更名原本是正常的经营事件。在企业发展的一定过程中,业务扩张和转型都会导致更名的需要。但现在很多上市公司更名没有逻辑,有时候可能是为了热度和概念,这些都可能是更名的原因。频繁更名不是企业认真经营、对待市场客户、维护形象和信用的表现。
投资者如何识别“名不副实”的更名行为?
刘春生建议,投资者不要只关注上市公司更名,而要关注公司业绩和长远发展。
董登新认为,“老话说‘生意不好全柜台’只会增加成本,让投资者无所适从,甚至会被投资者轻视、鄙视,放弃对公司的信任。”
董登新表示,如果公司频繁更名是“破题”,是恶意的,或者是为了满足短期炒作的需要,那么这种行为就更加不道德,应该受到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谴责。
财经评论员郭世亮对V观财经报道表示,对于投资者来说,要识别更名炒作的问题,一方面要看上市公司过去的历史更名情况。近十年甚至二十年来,上市公司更名频繁。若超过三倍,则需警惕上市公司更名热点问题;另一方面
要观察更名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或投资收购业务占营收的比重。如果没有实质性变化或营收占比过低,则需警惕更名陷阱。
央视财经曾评论称,上市公司更名成本很低,且能瞬间追上热点、提振股价,很容易成为一些投机取巧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良方”。毕竟,更名不是完善和提高现代公司治理的关键。做好公司主业,让良好的品牌形象在投资者心中生根发芽,才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正道。(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