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攻坚战,确保三年行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必须做好以下三项重要工作:
一、坚持“三个面向”,在新的历史高度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坚持目标导向,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目标要求出发,增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责任感。
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进展的明显差距中,增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紧迫感。
坚持效果导向,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中增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使命感。
二、瞄准“三个能力”目标,牢牢抓住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上争取突破,开展末等调整和不称职退出,开展管理人员选聘竞聘,强化考核结果刚性运用,建立多序列并行的企名网渠道。
力争在员工能进能出上有所突破,全面实施公开招聘,严格劳动合同管理,合理控制用工总量,畅通员工退出渠道。
在收入增减上求突破,强化薪酬与绩效紧密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落实核心关键人才激励制度,用足用好中长期激励政策。
三、精心组织,压实责任,坚决打赢机构改革三个专项战役
强化干事创业,打造“一把手”工程。
强化组织推动,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专业化队伍。
强化有序推进,确保三年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强化评估牵引督导,激发改革内生动力。
强化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进改革。
加强统筹协调,确保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改革。
新形势新阶段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关键在行动。
以下为中国建筑、中国保利、广东省
国资委、山东重工改革案例。
01
在管理者能上能下上寻求突破
落实各级法人(或单位)职能机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终调不胜任、退出不到位。
“案例1”中国建筑
明确管理人员退出的6种情形,划清退出“底线”,破除领导干部“铁头把交椅”。在强制分配经营业绩考核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强化“双标”机制。任一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考核排名靠后或基本称职的,终止任期,免去现任职务。
“案例二”广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大力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终调、不称职退出制度。截至2021年4月底,省属企业管理人员竞聘上岗1728人,占比;今年以来,调整不称职137人,占比。
开展管理人员选聘竞聘,建立“揭榜挂帅”“赛场选马”机制,选好内部人才、引进外部人才。
“案例1”中国保利
2020年,177家各级子公司通过公开竞聘选拔干部479名,占集团干部总数。
“案例2”山东重工
近年来,潍柴集团分批对全体干部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其中73名。中国重汽改革重组以来,领导干部由1600人降至1260人,80后比例由27人提高至56人。
实行绩效考核结果刚性运用。
“案例1”中国建筑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后,集团着力强化优化二、三级企业领导班名网员考核强制排名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考核低”的进行提醒谈话,对“考核低”或“基本称职”的持续调整或退出岗位,对“不称职”的退出。
建立多序列并行的企名网渠道,有效实现纵向企名网和员工横向流动。
“案例1”中国建筑
建立集团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统一的新型职级体系,细化管理人员和22个职业序列岗位的任职资格、企名网规则、降级要求,实现职级企名网降级规范化,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现象,进一步拓宽员工职业企名网渠道,畅通降级退出渠道。
“案例2”中国保利
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保利发展公司启动“领、带、点、练兵”培养计划,提拔使用83人,其中26人担任区域公司主要负责人。
02
在员工能进能出上争取突破
全面实行严格的公开招聘,重点招聘引进企业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人才。
“案例一”广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0年,广东人才市场网设立广东国企招聘专区,推动全省国企各类招聘信息在专区平台统一向社会发布,打造“永不落幕”的招聘服务平台。2020年省属企业新增的1万名职工中,通过公开招聘的有1万人,占比。今年1至4月,该比例为。
严格劳动合同管理,力争签约率达100,确保员工聘任、合同解除有章可循。
“案例1”中国保利
实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制度。2020年招聘各类人才1万人左右(不含物业等流动性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100。
“案例2”山东重工
不断完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强制分配SABCD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调整、教育培训等挂钩,2020年按照绩效考核、
工作态度、个人能力等综合表现,依法协商解除劳动合同180余人次。
强化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通过对标世界一流对标管理,合理确定企业劳动用工总量。
“案例1”中国保利
按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按照“小总部、大产业、市场化、专业化”理念,实施总部机构改革。指挥部下设11个职能部门、3个直属单位、93名人员,进一步强化了资金“融、投、管、收”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