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油田化学家。为了在油田化学界闯出名堂,他们共同奉献,为了科研人员朴素的目标,室内探索、室外奔波。他们就是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技术团队。
以安培为起点,不断超越
立春,一抹新绿掩映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在院子的后面是一座丑陋的建筑。但就是这栋小楼,却有几个石油化工技术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包括石油工程资深专家王中华的初始实验室,以及新增设的中原石油工程石油科研团队实验室。
20年来,自AMPS(高纯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单体在这座实验楼诞生以来,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油田化学一路高歌猛进。
“一批石化科研团队人员在科研道路上不懈探索,使石化系统的科研成果以安培为抓手,不断超越创新,不断推出一项又一项在石化系统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技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党委组织部部长谭群生说。
中原石油工程石油化工团队这棵科研成果大树,如今已硕果累累。截至目前,油化系统承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0余项,包括“防漏堵漏技术”“钻井废液废渣处理技术”“超深水平井钻井液技术”等国家重大专项研究3项;“西南地区超高密度钻井液先导试验”、“川东北复杂地层防漏堵漏新技术中试”“雾化可循环泡沫钻井技术中试”“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技术”“水基压裂返排液回用处理技术”等7项集团公司中试项目和集团公司十龙项目研究课题“工程废液残渣无害化处理技术”等,获厅局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90余项,其研发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12项。
在省(部)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钻井液化学品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油田化学品》《油田化学品实用手册》等专著3部;近三年申请国家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6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6项。
乙烯基磺酸共聚物钻井液、烷基糖苷无土钻井液、油基钻井液、凝胶聚合物封堵技术、普光气田试气井暂堵技术、深井超深井废液残渣无害化处理技术、试气酸压无害化处理技术等转化到现场,较好地解决了现场技术难题。
...
每一项技术和成果,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乃至中国石化都有响亮的名字,就像催化剂,为钻井现场发挥着积极的助力作用。
以奉献为本,赓续传承
“我们要投身石油石化事业,用自己的成绩为青春添彩,让青春出彩,做无愧于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新一代石油石化人要积极投身油田建设,用青春谱写新篇章。”王中华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的科技工作者只有坚持献身科研的精神,才能结出更多硕果。
“从加入石油科研队伍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白了必须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科研态度,而不是急于求成。”80后青年科研人员张立军提起踏上工作岗位时那种献身科研的精神,感慨万千。
青年研究员马进作为油基钻屑处理的专门负责人,经常要在实验室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家。每当觉得累的时候,她总会想起王中华常说的话:“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搞科研就是要能吃苦,
能够给予。“
马亚亚是油基钻井液废液处理的专门负责人,再过几年应该退休了。她坦言,在科研的这些年里,她很少抽出一个完整的周末,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种为科研不计得失的精神,是从什么时候进入她脑海的。作为油基钻井液废液处理的负责人,她刚开始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越是遇到困难,越不能考虑个人得失,必须只讲付出。如果把科研人员比作小鸟,翅膀上绑着黄金,它们就飞不高。科研人员也是如此,他们必须愿意放下一些个人的东西,才能全身心投入。”马亚亚告诉记者。
因为这种精神,科研人员日夜在实验室辛勤工作。其中,泡沫流体实验期间,项目关键技术环空消泡剂设计加工完成时,正值周六,项目组全体成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虽然事先没有约定,但他们都进入了实验室。
“科学进步永无止境,面对中原油田勘探开发,打造石油工程铁军中的诸多瓶颈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是我们科研人员矢志不渝的责任和追求。”中原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周亚先道出了科研人员甘于奉献的境界和追求。
正因为这种精神,科研人员全心全意为工地服务。2012年是西北油田钻井液市场油基钻井液体系大发展的一年。本着“科研从现场到现场”的原则,一批批80后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走出来,奔赴最艰苦的一线从事现场服务。
李彬全年在家的时间不到3个月。在负责完成中原两口井的油基钻井液技术服务后,他又独自承担起渝北10井的油基泥浆技术服务任务,足足4个月才踏入大漠;杨国涛负责完成顺903H井技术
勤务结束后,稍作休整后,他就进入沙漠承担渝北6a的技术勤务工作;汪洋承担着每口井的性能测试、数据上报等多项工作,为钻井液技术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科研为基石,不断壮大
1991年大学毕业的孙菊,从事科研工作已有20多年。凭着对科研的执着,他很快成为石化系统的骨干力量,先后被评为中原油田、集团公司劳动模范。针对川东北地区气体钻井钻遇地层水时出现的孔径收缩、井筒坍塌、掉块、钻具泥包、携钻困难等问题,他带领项目组成员自主研发了气体钻井雾化技术。为了尽快完善这项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他把实验室搬到普光,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试验。在他的带领下,气体钻井雾化技术在川东北普光、元坝、双庙、大湾等区块推广应用40余口井,使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气体钻井配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多项纪录。
如果把科研比作山峰,人才就是登山队员。为了培养一批优秀的登山者,油化系统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下足了功夫。对于年轻人,一方面采取双导师制,选拔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科研人员负责专业能力的培养,选拔操作技能过硬的操作人员负责操作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有意识地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尽快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通过项目研究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