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力通讯员李雪峰周玉生
7月1日,在广东从事木材加工生意多年的蓝山县人李建辉和另外5名蓝山老乡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东莞蓝山县企业党总支的一名党员。
在东莞,我省最早的流动党支部--蓝山县驻东莞企业联合党支部,已成为在此务工经商的蓝山人心中的一面旗帜。
第一个驻外跨省党支部
时间回溯到9年多前。
1999年底,李广久、唐天华、颜长生、陈大林、赖德福5个在东莞做生意的蓝山人聚在一起。他们都是蓝山县土市乡人。他们都是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来到东莞后,感觉好像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组织关系装在口袋里,组织生活留在记忆里,连党费都不能按时上交。”这让他们的内心总是感到空虚。
赖德福在东莞长安镇经营一家塑料加工厂。来东莞前,他担任村支部书记7年。1993年,怀揣创业梦想的他只身来到东莞。“创业的过程很艰难,但更郁闷的是一种孤独感。”赖德福告诉记者,这种孤独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远离家人,二是远离组织。“以前在村里,什么事都组织‘撑腰',心里有底。在这里,遇到大困难就得孤身一人。”赖德福说,“尤其是遇到一些思想上的困惑,没人沟通,周围很多人都忙着赚钱。”
“离乡不能离党,我们成立流动党支部吧!”李广久的提议让几个人眼前一亮。随即,在土市乡党委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5人的临时党支部。李广久当选为书记。
流动党员是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教育和管理,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临时党支部的成立立即引起了蓝山县委组织部高度、
重视。时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闫兴德两次派人专题调研,决定改选临时党支部,由县直机关工委管理。2000年11月,我省第一个跨省驻外党支部--东莞蓝山县联合党支部正式诞生。2003年,县委提出“异地流动党员统一管理”。同年12月17日,县委组织部召开蓝山县东关流动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蓝山县驻东关企业党总支委员会,李广久任党总支书记,下设莞城、长安、大朗三个党支部。年,李广久回乡创业,东莞市红梅建岭包装材料厂厂长雷建基当选为总支书记。
相隔千里,牵挂不断。在县直工委的指导下,东关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二定为政治学习日,支部书记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支部成员带头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每月一天的“政治学习日”更是势不可挡。
为确保新党员质量,蓝山县委组织部、县直工委坚持成熟一批、发展一批。每年“七一”前夕,县委组织部都派人到东莞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平时通过网络视频、QQ群、电子邮件发送学习资料,开展研讨交流,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增强党性意识,开展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活动。
49名党员的“娘家人”
“加入党组织后,我觉得自己有了坚强的后盾。”大朗支部书记陈土利说出了党员们的心声。
陈土利从蓝山来到东莞后,做了几年公交工作,后来开始卖生猪。他告诉记者,党员们聚在一起,除了组织生活,还经常交流一些工作或业务信息,这给了他很多帮助。更重要的是,有了党组织,就有了家的感觉,心灵又找到了寄托。
支部很多党员都有特殊情况:下岗、找不到工作、工作流动性大、生活困难……党总支摸清了每名党员的特点
基本情况,千方百计帮助党员排忧解难。平时党员生病,党总支就到医院看望慰问;党员下岗,总支主动帮助联系介绍工作;为带动更多企业家致富,总支还成立了冠成木材经营、长安运输、大朗毛织3个“党员合作社”,让支部的活动与企业的工作融为一体。在党总支的组织下,党员拧成一股绳,实现共同富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个总支的党员仅在东莞就投资超过1亿元,创办企业90多家。
“我们流动党支部是为家乡人民服务的。”这是总支书记雷建基常说的话。
不善言辞的书记不遗余力地为农民工维权,不计个人得失地为支部工作。今年2月24日,是总支书记雷建基历经数月协商的一笔大订单签约日,正好是“政治学习日”。大家都劝他把政治学习推迟一天,但他拒绝了。事后,大家才知道,他因为失约,生意亏了5万多元。对此,雷建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以后钱可以赚了。”
“没办法,找组织;有困难,找党员。”如今,蓝山县在莞企业党总支也成为蓝山县在莞经商和务工人员眼中的“家”。他们又累又累地休息,又烦又烦地抱怨。
今年3月,在东莞塘厦镇打工的蓝山人李林新在帮人拆除门楼时发生意外,因伤势过重去世。李林新的儿子找雇主索赔,被雇主以没钱为由拒绝。到当地社区寻求帮助,社区以未签订劳动合同为由不予受理,出于人道只答应给予1万元补偿。李林新的儿子从老家得知,东莞有蓝山流动党组织。他转了一圈,找到了莞城支部党员尹正忠。得知情况后,总支书记雷建基、管城支部书记李高学出面,以党总支名义与当地政府、社区协调,最终为李林新争取到8万余元补偿款。
9年来,党总支调解纠纷、安排老乡
解决问题近200个,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党组织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先后有60多名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联合党总支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49人。
身在他乡不忘家乡
开网店、QQ谈生意、见面打招呼,杨金雄的形象多少颠覆了记者对民营企业家的想象。
杨金雄是东莞市大朗镇七雄福毛织厂厂长。2004年,他加入东莞市蓝山县党总支,担任大朗支部副书记。从1990年开始,杨金雄办起毛纺织厂,申请了自己的童装品牌“小羚羊”,成为大朗镇毛纺织行业的企名网。为了打开销路,他尝试在淘宝上销售自己的产品,扩大知名度。目前,他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拥有32家连锁店,产品还销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