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核名

公司起名_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

工商核名

公司核名_工商核名查询系统官网
开公司想不出好名字? 企名网为您推荐
已为 家公司推荐名字
如:贵州企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城市是“上海”,行业是“科技”
公司起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工商核名

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号码才能收到核名结果

查询成功

稍后将有工作人员告知您查询结果,感谢您的耐心等待!

三字晋商公司名字

发表日期:2022-10-30 12:21:24

        央视财经频道近日三次播出《大国崛起》姊妹篇《公司的力量》。在每一秒都意味着巨额广告收入的央视,两轮密集重播只能看出这部10集纪录片的分量。
        《公司的力量》由《大国崛起》原班人马历时2年拍摄而成。采访对象涉及欧、亚、美8个国家、50多家世界级公司、5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9位商学院院长以及170多位资深学者和商界领袖。
        这其实是一部“创富史”。该片自首映以来,就吸引了张瑞敏、马云、潘石屹、任志强等本土知名企业家的关注,柳传志也“希望我们的决策者看到这部电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朱晓明9月中旬从上海来到北京,参加中欧北京班新一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时,还约见了该片总导演、总撰稿人任学安,准备谈这部电影。
        央视对内部员工的海外拍摄有严格规定。受创作时间限制,经高层同意授权,央视将《公司的力量》的海外拍摄全部委托给一家名为三多堂传媒科技的公司。公司总裁高晓萌派出5个摄制组,在海外7个国家拍摄,“都是深入其他国家、其他公司去触摸这段历史,和过去的风光拍摄有很大不同”。
        除了与央视的合作,三多堂近年来还拍摄了反响极佳的纪录片《晋商》《汉字五千年》等。当《晋商》《大国崛起》《汉字五千年》等商业运作极为成功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都离不开同一家民营公司时,三多堂已经成为考察我国纪录片商业运作、民营公司与机构合作不可忽视的存在。
        两个向导,一个词一堂课
        高晓萌保持着“山西人不太张扬”的秉性,始终强调从具体的财富数量和层次来看,三多堂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创富故事。当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把人脉视为一种资源时,他依然强调刚毕业时遇到的老师对他价值观的影响和终身影响
        .
        1990年,高晓萌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电视系。毕业后,他进入华北电管局工作。但对“天天拍会议纪要”的恐惧,让他回到家乡太原,成为山西电视台新闻部的一名记者。
        上世纪90年代初,山西电视台“所有节目都是直播”,“那时还有相亲节目”。时任新闻部主任、现任凤凰卫视副总裁的周军,是毕业20年来对高小蒙影响最大的老师之一。分配到山西台后,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打扫卫生。高小蒙以为自己够认真,没想到“周头儿”在一个柜子的立脚内侧发现了一个烟头。当时山西台“一手抓业务,一手抓创作”的氛围,让他享受了一辈子。他的另一位老师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报告文学作家麦天舒。上世纪90年代初,麦天舒带领剧组到山西拍摄纪录片《中国农民》,高晓萌负责为剧组取景。省级电视台的优越感,让高小蒙毫不客气地骂那些挡住他镜头、晚上睡炕头的乡亲。麦天舒这才问太原的孩子为什么要下乡,告诉他如何平等尊重农民。外出采访,常有人问“你家是做什么的”--言外之意,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可能进入省台新闻部的。“头上如果没有‘山西电视台’三个字,可能一顿饭都相处不下去。”善于自省的高晓萌在1993年底选择辞职,和三位老同学在北京创办了雅迪广告公司。“那时候做生意不是正道”,“对财富的渴望还没有被激发出来”。
        辞职前,部里有30多个同事,但家里只有四五个有录像机。高晓萌只记得刚到北京时,4个合伙人每人的注册资金是2000元--那时他已经“把我们家的一切都倾注进去了”,注册的账户资金只够“每人买一个名片夹”。
        作为副总经理兼合伙人,高晓萌只做了3年广告,却两次“一句话课”
        “但却让他受益一生。1994年,他代理了长富宫饭店一家日式餐厅的直营广告,连续两次直接给北京的日本顾客发新菜单。他忘记在信封顾客姓名后面加上日语中的尊称‘先生',因此被甲方骂了一顿,高晓梦才体会到什么叫’真正把顾客当客人‘。现在,他收到信,也会注意姓名后面是否使用了恰当的尊称。
        后来,他担任微软中国公司平面媒体广告业务的代理。有一次,雅迪在某杂志轻松发出微软中国的软文,却发现软文中的“竞争”被误认为“出乎意料”,让雅迪损失了一笔“一年数百万元”的大订单。
        1996年下半年,高小蒙开始从事电视剧节目的创作和运营。北京电视台的一位导演赢得了一部欢迎香港回归的献礼片。高晓萌作为执行总编辑加入《大地万千情》的拍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精兵强将。1996年底,他前往香港,开始对李兆基、何志平、觉光大师等名人进行随行采访--这在当时国内纪录片界尚属首创。
        刚去香港,准备游览海洋公园,“的士怕贵”,一批国内纪录片精英拿着地图却不敢坐地铁,“这是中国制片人刚走出去的尴尬”。到5年前《大国崛起》拍摄时,三多堂已能派出7个摄制组前往9个国家;《连队的力量》在一年前拍摄时,能够承担全部海外拍摄任务,每个海外栏目组可以在国外待上一两个月。现在,公司的一个小助理“护照上有很多国家”。
        《地里万千情》在各省台热播,高小蒙“发现自己的兴趣在纪录片(田野)”,于是退出雅迪,邀请山西台和太原台的两位同学共同创办三多堂。当时,“日本(大)广告公司的名称多为‘堂’。”
        “你把我拍成《大国崛起》这样的纪录片。”
        三多堂的第一个大项目是与央视合作的学科
        读懂改革开放20周年的人物系列《20年,20个人》,也是当年央视专题片公司化的最大项目。
        在合作协议正式签署之前,高小蒙自己投入了70多万元--这几乎是他当时的全部身家--勇气和魄力,也成为三多堂这样的民营公司在与央视这样的强势机构合作之初的精神资本。如今,大名鼎鼎的王石,从“20年20人”开始,便有了全国知名度。彼时,他的名气远不及鲁冠球、杨百万、王海等采访对象。王石当时很佩服张瑞敏。
        2000年7月,三多堂自筹资金,与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联合制作了20集连续剧《唐之韵--唐诗》。央视三套三次购买播出权,创下央视民营公司系列纪录片的销售纪录。即使为了防止盗版只发行了VCD,但畅销10年,被很多中学老师当助教,“还发行到日本”。2003年,三多堂联合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电影制片厂制作了8集人文纪录片《晋商》,春节、五一期间在央视两套播出两次,成为《经济半小时》播出十多年来最受观众热烈欢迎的节目。晋商做了一短一长两个版本,短的给了山西省委宣传部。高晓萌送给当时的央视二套领导袁正明一个15秒片花和一个45秒片花。袁选择了45秒加长版的《晋商》,免费播出,开启了省级宣传部门大力宣传地域文化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