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这则新闻中解读出的关键点是,在这些主流招聘平台中,只要你有一个对公账号或者权限高的账号(说白了就是多交点钱),就能拿到你想要的所有简历。
其实,当我在企业做雇主,用我们公司的企业账号搜索想要招聘的人时,我已经感受得很清楚了。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删除了之前注册的所有账号,包括领英,这是一个半社交账号。
很多人可能只是认为,企业获取简历的主要方式是有人投递,然后看到你的简历。
其实很多时候,企业收不到足够满意的应聘者,有时急着招,才有了今天缺个人的情况。我希望他们最快下周就能谈一谈,准备就职。
这时,除了传统的猎头,还可以在这些账号高级的平台上搜索。只要你的权限足够高,你就能看到足够详细的简历。
说实话,我在搜索简历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同学、老同事、老领导,甚至我认识的曾经在高校当过老师的人的简历。因为混的圈子比较小,在后来加入的新公司里,我也发现了很多当时不认识的人的简历。
而且,很多所谓的猎头公司,甚至智库公司,会长期花钱购买某领域员工的简历,然后成为自己的人才库,合适的时候可以联系或推荐给客户。这些都是在招聘或与相关从业者打交道时慢慢学会的。
通过这些,我知道谁似乎根本不想换工作,想在一家公司工作到老。事实上,他们的简历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只是隐藏得很深。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有企业被曝出开发了人员预警服务,根据招聘网站上这些人的动态,向公司进行预警,有的员工可能在等着看新工作。
这其实不是
什么是高科技?一个传统行业的主流圈子其实很小,尤其是大面积往返的公司只有几家,某一级别以上的员工也只有这么多。如果重点监控几百人,就可以同时服务多家公司。
不要以为公司会关注每一个员工的动态,这真的很浪漫。大多数公司只关注某些重要岗位人员的动态。
当然,有些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每天刷新自己的领英主页或招聘网站首页,有一些新成果就同步更新,生怕圈内人不知道,总在推销自己。
我见过最有代表性的是美资公司的HR。她把自己的领英主页直接放在自己邮箱的下方,在最显眼的位置标注自己感兴趣职位的类型、级别和待遇,并专门突出字体说明什么样的职位可以跟她谈,下面不要跟她谈什么样的,但任何收到过此人邮件的人都可以看到。
所以,这不是个人信息丢失的问题,而是平台有没有权限把用户简历当成一种产品到处兜售?
而在这个求职者普遍处于弱势地位的时代,企业有没有权利随意要求求职者提供最详细的简历,然后说自己不符合要求,连面试都没有,然后就不了了之呢?
我见过不少企业,公开要求应聘者写清楚自己的籍贯、父母籍贯和工作单位,不写就不准来面试。
这些都需要国家出台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否则求职者面临的环境将持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