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流量破10万!司徒镇成功的十一条黄金法则
01.书记带头
周晓明回应国家“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四年行动
20岁开始,在山西省晋城市司徒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周晓明的邀请下,以“专家型村民”的身份,带领住农家乐、胜方咨询、中式旅行的专家团队。参与并见证了周晓明带领“司徒村”走向“司徒镇”的历史。随着周晓明谋划探索司徒村四年发展路径,以现代农业示范园提升发展为基础,以乡村人文演艺模式探索为契机,推动司徒村“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实践。总而言之,司徒村和司徒小镇可以看作是旅游目的地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背景下打造的“周晓明作品”!
由周晓明牵头,司徒村村民原创的乡村创意演艺剧场已成系列,包括“千年铁魂”“又见老山西”“梦回老山西”“巡游老山西”等项目。开创了农民原创、农民绩效、农民经营、农民经营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全国首个自创、自编、自导、自管、自营的本土人文创意项目;成为乡村旅游演艺项目三年投资收益过亿元的国内经典案例。
此外,周晓明审时度势,投资开发了多个商业休闲消费业态,并得到市场检验,取得了巨大成功。如六尺巷、素食宴、儿童研学基地、老年大学康养基地、市民农庄体验基地、滑雪场、晋商宴、非遗体验园等休闲商业街区、工坊、公园、社区。实现了晋城市民与河南游客共享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效应:晋城及周边城市休闲消费人数100万人次/年,河南城市群旅游人数300万人次/年,来自全国各省区的研学旅行、交流学习超过1000人次。
在我看来,周晓明的创业创新精神可圈可点,司徒村地区
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比如,打造基层党建原地村、农户集体参与、全员股权激励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产业样板;开创了以司徒村为中心,带动6个村共建,联动23个村合作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模式;打造了乡村振兴示范区、特色小镇实验区的村镇联动经济模式;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经典案例,司徒村党支部书记周小明发起的合作共赢示范案例。
02.专家解读
司徒村从“乡村振兴”到“特色小镇”的十一条经验
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司徒村从乡村振兴到特色小镇的模式,以1个村的快速发展,联动周边6个村,打造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区域内乡镇共同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司徒镇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总结为“司徒镇11条经验”。
1.创好名,编好故事
通过乡土文化“9头18匠”煤铁故事传承、创新文化“5000年山西人文”嫁接、时尚文化“情景剧沉浸式互动表演”打造,司徒村从“乡村振兴”发展成为“特色小镇”,司徒小镇蓬勃发展,成为热门旅游消费目的地。
2.谋划一个新产业,对接一批新业态
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必须先行。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产业部门+事业群”,这可以成为一种经济模式,也是地方政府规划的重点。
3.搭建大平台,吸引一批创业者
吸引更多更好的创业公司和人才来到司徒村,是“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选好位置,用好戒指
环境
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并重,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必不可少。区位优势是“乡村振兴”“特色小镇”选址的比较优势;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特色小镇”选址的成本优势。
5.得好政策,建资金链
产业引领、产业带动、产业维系,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突破点、政策优势点、政策覆盖点,同时形成债股并行、渠道畅通的“投资-收益-退出”机制,这是“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成功的关键路径。
6.打磨一批好房子,形成新生活
建立主题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是“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筑风格和住宅调控的变化创新,周到细致的社区服务和生活体系,将成为创新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7.一年一大节,四季一组小活动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特色小镇”,要想成为知名度高、消费点多、价值链长、收益丰厚的运营经典,就必须与活动实施一起注重活动创意策划,每年都有在国内、省、市有较大影响力的节庆策划,并伴随持续不断的四季活动、特色活动、行业活动、营地活动、学术活动、特色活动、特色活动等,实现活动不断精彩、网红不断涌现、经典不断传播。
8.市民配套好,村民服务好
既然“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互动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那么对市民和村民的服务体系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从国家政策角度看,市民和村民可以实现相互融合、互动认同、共享共建。特别是在城镇化的国家标准中,农民在城镇化或者市民化的过程中,村民的一切都可以保留下来
在县域经济体系中的“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中,福利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9.对标新职业对应新生活
市民下乡,村民进城,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村集体组织成员都要在这个全新的社会体系中承担应有的责任、享受应有的待遇,在“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等发展环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构建新的生活方式。
10.环绕大空间,营造好环境
按照国家标准,“特色小镇”需要规划3平方公里左右的独立发展空间,用于产业发展和环境营造。“乡村振兴”的发展也需要多村共建共享,实现融合发展。总而言之,空间和环境的选择、规划和提升,将成为“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的独特布局。
11.组建党组织,选好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