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业创作了不少经典影片,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很有意思。在这么多电影中,大部分都是由一家电影公司出品的,这就是著名的黄金丰收。
《金色丰收》的画面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电影公司嘉禾独有的logo。鼎盛时期的嘉禾是唯一能与邵氏电影抗衡的,两家几十年来恩怨不断。
不过,嘉禾最终也没能逃过颓势,被收购后再无残渣。
1958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成立邵氏影业。当时,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实力的导演和演员。邹文怀、何冠昌、蔡永昌、梁峰等人此时进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影业称霸香港影视业,赚得盆满钵满。它是香港唯一的老大哥。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邵氏兄弟觉得电影到了一个高峰,电视剧的市场更大了,就把更多资源向电视剧倾斜。
这次行动也造就了许多优秀影片和明星。然而,邹文怀、何冠昌、蔡永昌、梁峰这一帮长辈却不甘心。他们于1970年与邵逸夫决裂,成立嘉禾电影。
嘉禾影业的地址选在了国泰摄影棚旧址,即斧头山路。谁也没想到它将来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金色丰收》的成功不是一个人造就的,而是一群人造就的。李小龙是第一个加入金色收获的人。1970年,李小龙在美国的事业并不顺利,后来回到香港发展,不算太吃香。
当时他先去了邵氏影业,但邵氏不太喜欢他。2000美元的工资和李小龙的1万相差太多,他还需要签合同(相当于被捆绑)。
李小龙自然不会同意这个条件。这时,嘉禾的邹文怀立即游说李小龙,他提到
他付了7500美元,加上电影票房的分红。
对于邹文怀的条件,李小龙很快答应下来,开始和嘉禾合作拍电影,果然成就斐然。
第一部名为《唐山大哥》的电影一上映就取得了350万的票房,刷新了香港票房纪录。值得一提的是,《唐山大哥》的导演叫罗伟,因为在拍摄过程中,两人因与李小龙性情不合而分手。
此外,邹文怀前期与罗伟有染,罗伟一气之下离开,后期挖掘成龙。与劳分开后,李小龙自导自演了多部电影,《精武门》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在香港本地票房大卖,在国外获利颇丰,还帮助李小龙打开了日本和美国市场。
李小龙的火也帮助嘉禾在香港占据一席之地,邵逸夫对当年的决定后悔不已。
不幸的是,1973年,李小龙到女明星丁佩家中演出,却睡不着觉。对于李小龙之死,很多人视之为谜。其实,如果不是正常死亡,那就是动了别人的“奶酪”。
李小龙的去世对嘉禾打击很大。毕竟,他是个“扛把子”的演员。好在1974年,“许氏兄弟”加入嘉禾,让嘉禾松了一口气。“许氏兄弟”是许冠杰、许冠杰、许仕仁、许仕仁。除了许冠杰是幕后黑手,其余三兄弟都是电影明星。
许冠杰是搞笑片,许冠英是僵尸片,许冠杰是“最佳搭档”,甚至开创了“粤语音乐”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许氏兄弟加盟嘉禾的情况与李小龙很相似,都是邵氏电影不想要的,嘉禾也错过了。
许冠杰是“许氏兄弟”的老大哥。原本他拿着《鬼马双星》的剧本去谈合作,却遭到了邵逸夫的抵制。随后,许冠杰带着剧本投靠嘉禾。影片上映后大卖600万票房再次刷新
票房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嘉禾在此时推出了一套“独立电影人制度”,为嘉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独立电影人制度”简单地支持导演和演员成立卫星公司,然后嘉禾就可以一起投资、一起拍电影。
相比邵氏影业的“签约制”,这大大提高了演员的积极性。毕竟,当别人投资时,他们只需要出资。如果他们赚了钱,不赚也不会损失太多。这一制度类似于现行的“母公司-子公司”,非常有利于新设公司的发展壮大。
于是,一批电影演员去了嘉禾,洪金宝、吴宇森等大牌导演此时来了,洪家班、成家班也来了。吴宇森是香港非常有名的导演。大导演徐克不得不称其为前辈。《英雄本色》是他的作品之一。
在嘉禾的日子里,他不仅打破了东南亚的票房纪录,还打入了日本这个大市场。在他的时代,嘉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华语电影制作公司。
洪金宝也是上世纪70年代末加入嘉禾,比吴宇森晚几年,他开创了“幽默功夫片”的先河。就连最早的“僵尸片”、“斗鬼片”、“吓人片”都是他拍的,惊恐中不乏搞笑元素。
嘉禾迎来的又一个高峰是成龙的到来。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劳与李小龙决裂,发现了成龙。然而,劳并不能很好地使用成龙,一直在机械地复制李小龙。结果,成龙“一无是处”。
后来,大导演吴思远花5万元从罗伟那里租来成龙,接连拍摄《醉拳》《蛇刁手》,大卖,刷新香港票房。
当时嘉禾的老板之一何冠昌拿着钱直接去和成龙签约。或许是为了报答罗威,成龙拒绝了480万元的签约费。要知道,劳当时只给成龙月薪三千,片酬很少。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直接造成了劳和成龙的决裂。当时,罗伟为了“绑定”成龙,直接追加了“10万”到“1000万”的违约金。陈自强知道这件事,他愿意为成龙作证。结果,他擅长的合同作废,成龙选择了嘉禾。
在嘉禾,成龙获得了极高的待遇,他能自编自导自演电影。说白了就是“嘉禾出钱,你去玩”!据说,他还认了何冠昌做干爹。
同时,成龙也没有辜负何冠昌的重托。在嘉禾的赞助和洪金宝、元彪等师兄弟的帮助下,他拍摄了《a计划》系列、《快餐车》和《醉拳2》,不断刷新香港票房,被贴上了“一周21%”的标签。
更有甚者,《警察故事》系列和《尖峰时刻》系列也让成龙进入好莱坞,成为第二个真正进入好莱坞的电影演员,甚至还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上世纪80年代末,成龙是一个高产当红的时代。当时邵氏影业的电影不景气,而嘉禾的形式却很出色。而这一切,应该得益于“独立电影人制度”,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创业的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