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罗青山摄
这是《肉眼财经》第164篇。1400字读完全文需要11分
少说流言蜚语,直奔主题。连日来,翻开基金的公告,经常会看到基金公司发布相关公告进行澄清。有的公告是因为媒体报道失实,有的则是因为不法分子冒充基金公司行骗。粗略统计,近期此类诈骗活动还不少。
最近一年,至少有10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提醒投资者警惕这些欺诈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一个负面影响很大的诈骗活动,肯定还有很多小规模的诈骗没有被挑出来。也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踩雷。
不法分子冒充基金公司进行诈骗活动,无非是那些老套路。我为大家简要总结一下。具体的诈骗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伪造基金公司网站进行虚假宣传,非法集资,骗取投资者钱财;
此类案例此前也曾发生过,主要是使用与基金公司名称相似的域名。例如,去年11月,财通基金就发生了一起诈骗案。财通基金真正的官方网站是,里面有不法分子为诈骗注册的网站。
2.冒用基金公司投资照片开通网站、APP诱导投资者充值;
基金公司的投顾和教材都很专业,给了投资者很大的信任。如果你不去想,它也可以用。现在APP的准入门槛太低,根本没有“官方认证”这样的小尾巴,很容易混淆和迷茫,这可能需要各机构的配合。
3.冒充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成立荐股群,收取投资培训费;
这种诈骗形式最为流行,但仍有投资者上当受骗。不法分子惯于利用明星基金经理、明星证券分析师的名气,建交流群,以投资培训的形式收集一些
费用,然后诈骗团伙明确分工,制作“杀猪盘”从中获利。
4、以明星基金经理名义组建交流群,提供咨询服务;
明星基金经理逐渐出圈,随之而来的是大批投资者。流量背后蕴藏着变现的商机,不少不法分子盯上了这个机会,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建立粉丝交流群,提供每日行情解读、一对一咨询服务,一些不明真相的投资者上当。
显然,在最近一年,相关诈骗活动明显增多。或许是因为前两年基金赚钱效应凸显,不少新进投资者闻风而动,想获利了结;或许是最新行情不确定,投资者急需找到一盏自我赎回的“明灯”。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鬼灯。
除了第一时间发布相关诈骗信息公告外,相关基金公司还提醒投资者提高对诈骗等违法行为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防患于未然。翻开基金公司发布的公告,主要有三点:
一是发现异常经营或优惠活动时要提高警惕。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基金公司不得通过微信向投资者发送二维码图片或说服投资者下载基金公司手机应用程序(APP),不得向投资者索要基金等其他个人信息,不得举办充值、返现等优惠活动。投资者在遇到异常的基金公司业务和活动时,应提高警惕。
第二,投资者需要官方核实基金公司的真实信息。
以基金名义实施诈骗的案件较多,诈骗分子大多以与相关基金公司类似的微信公众号、网站域名等信息迷惑投资者。在核实该信息时,投资者可核实基金公司注册地址、网址、客服电话等信息,投资者可通过客服电话核实相关信息。
三是投资者要提高警惕,提高对欺诈等违法行为的识别能力。
不要轻易拨打所谓的基金公司客服电话或登录其他钓鱼网站,不
通过扫描不明二维码图片或点击不明链接等方式下载相关APP或投资相关公司基金产品,谨防上当受骗。
结束
(作者:肉眼看金融)
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自媒体)“南财号”平台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