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金属切削》杂志
立式加工中心在国内市场格局为7级排座,加工中心是最常见的数控机床,品牌众多,价格差异较大。有什么区别?请放过没有提到的加工中心厂家。这篇文章也纯粹是个人的。如有不同意见,请拍砖。世界上第一台加工中心是1958年由卡尼-崔克公司首先研制的。它在数控卧式镗铣床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换刀装置。1975年北京机床研究所制造了第一台卧式加工中心JCS-013,1978年制造了第一台立式加工中心JCS-018。也有人说JCS-013实际上是由北京第二机床厂制造的。当时,中国与世界的技术距离是17年。如今,我国加工中心技术应用与世界基本同步,在精度、稳定性等方面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样的850立式加工中心(X方向800mm,Y方向500),为什么国外与国内价格差距较大,为什么国产品牌价格差距相当大?将国内外典型的立式加工中心生产厂家分为七大类。以最常规的三轴850立式加工中心为例(仅针对主要型号,各厂家配置会有所不同),讨论了这七大类产品的特点。通过排队比较,对国产机床所占位置做出正确分析。文中提到的厂商都是经过多年市场考验而存活下来的企业,其产品价格基本得到市场认可,基本能反映其产品配置和实际价值。最后的决定是基于大概的售价。其实这个划分不是很科学,也没有办法。第一梯队--超一流球员:专心走好自己的路,让历史来评价。第一梯队的品牌,如瑞士Mikron、瑞士宝美、瑞士Strage、瑞士Ligit、瑞士Weili Ming、德国Hammer、德国Omeite、德国Julang等,属于加工中心领域的超级
一流选手,售价150多万元。无论从内部外观、设计水平和创新,还是加工能力和加工精度,几乎无可挑剔。精工,精益求精,机床加工精度极高,产量很低。由于价格太贵,使用成本太高,用户往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购。第一梯队的加工中心品牌形象高高在上,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只能远观,就像机床里的超级跑车。忽高忽低,高昂的采购和使用成本直接导致市场应用率极低。虽然售价高,但利润不一定高,质量好,经营也不一定好。光鲜之后转身的可能是伤心的泪水。瑞士Mikron被瑞士Archie Chamil集团收购,瑞士宝美被瑞士Strage收购……不禁让人联想到世界顶级超级跑车布加迪威龙,车坛背后是四度易手的惨事。机床的质量是由床身材料的质量、加工水平、零部件质量、装配质量和生产控制等来保证的,机床的装配质量始终由人力来保证,不像汽车、家电等产品可以自动装配。装配技术人员水平有高有低,机床批量生产有严格的交货期限制。正因为如此,大量生产的机床很难保证高水平,这也是世界前十大机床制造商无法进入第一梯队的原因。第二梯队-压阵高手:家族大业声名远扬,厂名网第二梯队众多玩家的名字,如德国DMG、德国Spina、德国Starma、日本森精机、日本大布、日本马扎克、日本牧野、日本丰田工业机械、美国MAG、美国Hartingjoburg、意大利Fidia和西班牙Danobart等几乎耳熟能详。是世界一流机械生产企业的主力机床,售价80-150万。这些选手常年位居世界机床销售榜前列。一般是中小批量生产,控制得当,质量好,只用于生产利润高的产品。与第一梯队相比,价格接地气。第二梯队厂商推广力度和市场占有率大它具有很高的速率,专门解决难加工问题。声名远扬,几乎超过第一梯队。对于有一定规模的机加工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几个第二梯队选手坐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产品是一流的。一些企业的机床大多是中低端的,会买一两台第二梯队机床装满门面,专门用于接订单和客户参观。这和奥迪虽然不是顶级豪车,却能成为公务车的首选是一个道理。一、二梯队在产品质量、科技创新等方面领先。目前,天然或人造大理石床身技术、床身恒温技术、直线电机驱动、滚珠丝杠中心冷却、重心驱动、超快速换刀机构、高速电主轴等先进技术率先应用在第一、第二梯队产品中。第一和第二梯队几乎被瑞士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所把持。他们的严谨和这三个国家重视技能训练的传统,是他们能够制造出优秀机床的基础。10年内,中国企业进入第一、第二梯队的机会渺茫。第三梯队--进攻好手:不抱怨,不放弃,解决问题是重点。中日合资的北一大依偎、中日合资的小巨人马扎克、美国哈亭巧宝、美国哈斯、韩国斗山、韩国现代、韩国三星、台湾永进、台湾东泰、台湾台中精机、台湾运通、台湾高峰等品牌是国内一线机械制造企业中主要的机床品牌。价格在45万到80万之间。虽然生产一流产品的企业也使用第一、第二梯队的机床,但由于采购成本较高,大批量使用的主要是第三梯队的机床。这些机床经久耐用、可靠稳定,关键时刻链条不脱落,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企名网。第三梯队多为国外、台湾机床企业在华合资品牌或在华生产,在机床生态环境中扮演狼性角色,对提升国内机床行业技术、管理、营销水平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第四梯队--实战主力:实力好、斗志强、忙脑袋、干实干展望未来,北京机电学院北一、南通科技、新锐、纽威、日发、海天、大金、台湾丽驰、台湾大桥、台湾达利、台湾友嘉、台湾力威、台湾艾格玛、台湾奇发等品牌是一二线机械制造企业中主要的机床品牌。价格在32万-45万左右。第四梯队的机床数量不亚于第三梯队,虽然在稳定性和精度维护方面略逊于第三梯队,但因为价格更加平易近人,也成为高水平机加工企业中的主力机型。这一梯队的企业由国内优秀企业和部分台企大陆工厂组成,稍加努力就可能对第三梯队构成威胁。尤其是几家民营国产机床企业,起点高、进步快,几年后有希望跻身第三梯队。第五梯队--万金油:不挑食,不挑活,沈阳、宝鸡、云南、大连、长征、汉川、宁江、凯达、联强(新浙)、青海一机、鲁南、杭集、宝嘉、渭南、捷永达、永华、迪尔汉姆、大田、嘉泰、龙盛等应有尽有,价格大致25-32万。有些品牌还会推出一些偷工减料的特殊型号,不推荐使用。在这个价格区间,850力嘉在国内市场销量最大,普通机械用户也能接受。品牌多达一两百个,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什么脏活累活、没人干的活,都是这些机床干的,工作环境也相应恶劣。恒温恒湿环境的优越环境与他们无关。这一梯队的厂商中,至少有一半是通过光机组装生产立嘉的,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进入门槛低。如果工厂规模相当,管理合理,不同品牌的质量差异很小。选择该梯队的机床,要求用户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机床零部件和附件。用对的、好的机床,才能生产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产品。国产机床几大巨头完全有能力做出第三、第四梯队的建立,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平淡无奇地在第五梯队打价格战,拿着国家的巨额补贴搞事情与中小企业争利润,该让人怎么说?几大巨头频繁并购国外机床企业,并没有给自身产品和市场带来实质性提升,反而被戏称为“国外机床品牌的破坏者”。问题出在哪里?第六梯队--经济型:能用不浪费,够用是海腾的好选择,百事、一鸣、大森、鼎亚、海特、力创、鼎泰、中博等小品牌机一般选择中低端品牌数控系统,销售价格在18-25万左右。有的企业是组装光机的生产模式。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第六梯队的机床质量标准化管理比第五梯队差。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在零部件采购上会选择一些价格便宜的品牌,可能会对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严格的烤机和出厂检验是降低机床出厂故障率的好方法。对于产品精度要求不高、采购预算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第六梯队的加工中心是不错的选择。西门子808D的出现,也让这支梯队有了更多数控系统的选择。第7梯队-----省钱首选:精心挑选合适的人选,开办企业,第7梯队网络为游击装配加工中心,支付18万以下。做法是,用户自行购买光学机械、数控系统、螺杆、刀具库等部件,再由游击队负责现场组装。质量水平与现场条件、游击队员的工作情绪直接相关,没有质量控制等QC流程。服务的质量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这个档次的加工中心一般采用台湾新一代、宝源或国产凯恩迪、广州数控系统,三菱M70、发那科0i-Mate MD也很常见。螺丝导轨品牌还不错,其他零件都是抱着省钱的态度购买的。如果你和游击队的私交很好,技术人员的水平很高,又懂得一些机电维修,恭喜你大大减少了机器购买和使用床位的费用。如果你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个,你可能会付出比购买第六甚至第五梯队更高的成本。囊中羞涩的创业者通过这种方式收购礼嘉的比例很高。购买时请注意两项。一是反复排查,深入了解机床、零部件质量和验收方式,二是考察游击队信誉。结论:七大梯队厂商形成一颗钻石。菱形的顶点代表第一梯队,队伍从上到下成长。钻石左右两个点的连接代表第五梯队,也就是厂商最密集的梯队,之后队伍开始收缩。菱形的底点代表第七梯队。1-3号梯队统一为外资企业,4号梯队由国内和台湾企业组成,5-7号梯队为国产化生产。国外不是没有5-7个梯队产品,国货在这个区间的实力让他们挤不进国内市场,这是中国人应该引以为豪的事情。国产力嘉突围到第三梯队不难,再往上走就难了。希望在座各位努力制造世界一流机床,活着见证这一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