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清喀左茶壶,牛人白雪峰
本文原载《今日辽宁》杂志第20期第4期,标题有所更改。
2013年9月25日,在中国喀左紫陶艺术展上,在喀左晚窑展厅,我看到了一件用紫砂泥创作的名为沧桑的作品:两扇颇为陈旧的木门紧闭着,清晰的木纹,腐朽的门框、厚重的墩身、凹陷的榫卯,外立面的青铜门环和两块褐色的虫蜕,让人不禁颤抖,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这是一扇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世事变迁依然屹立不倒的门。它穿越了时间,在现代的繁华与繁华中默默等待着……当时,我还不知道作者的名字--白雪峰。
1
梦想点亮贫困少年学艺之路
1970年5月,白雪峰(蒙古族名扎娜)出生在辽宁省喀左县白塔子的大阳山脚下。父亲在广播电视台工作,母亲是农民。母亲年轻时是桂林市歌舞团的演员,舅舅是桂林市的画家。受他们的影响,白雪峰从小喜欢艺术,尤其是绘画。有一次,父亲下乡四五天没回家。他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八九岁时,他就在自己的房梁、墙壁上画山水、花鸟,但后来吓得不敢回家。没想到父亲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对他赞不绝口,这让他学画的热情更高了。13岁那年暑假,他到牧场学画画,翻山越岭30多里,历时一个月。
有一年,他有幸参加了县文化馆开办的书画培训班。一个多月来,他如鱼得水,接受了正规的素描培训。卢梅的老师称赞他的小品超过了新生的水平。那时他已经小有名气,经常有人来作画。不知是缘分还是巧合,他其实喜欢收集陶片。一件件残损的陶器从大凌河两岸汇集到他的收藏箱里,没事就把玩,有的还真湿了手。
在紫砂陶展厅,一件古意浓浓的手工紫砂陶让他心旷神怡
跳得更快,血脉喷张,仿佛前世的缘分,紫砂情结把少年时的他牢牢捆绑在一起,从此与紫砂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次,一个亲戚从南邵带回一些紫砂黏土。他爱不释手,捏小人,捏茶碗,个个栩栩如生。
不幸的是,他想去南邵陶瓷厂上班,托人几次都没能如愿。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白雪峰不得不辍学。他当过临时工,搞过建筑装饰,做过户外广告,开过理发店。然而,他从未放弃对艺术梦想的追求。
2
命运,仿佛前世注定
1998年,为了艺术梦想,白雪峰到深圳从事艺术家工作,但工作难找,只好重操旧业。理发后,他喜欢逛文玩市场。紫砂陶展厅里,一件古意浓浓的手工紫砂陶让他心跳加速、血脉喷张,仿佛前生定格,青年时代的紫砂情结牢牢地把他绑住了。从此,他与紫砂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一件事一直让白雪峰耿耿于怀。1989年,喀左县政府邀请宜兴专家到喀左对当地黏土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宜兴紫砂分子结构为球形,而喀左紫砂分子结构为片状,不适合制作手工紫砂。
熟悉喀左陶器历史的白雪峰想不到:在喀左东山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几千年的陶器是手工制作的;喀左具有代表性的汉宋元金紫砂制品也是手工制作;他在大凌河两岸收集的陶片,哪一件不是手工制作的?他曾到利州古细瓷窑,窑壁熏出30多厘米的釉色,证明了喀左手工制陶的历史有多悠久。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可以用手做,而我们却做不到?为什么南方的大师可以,而我们不能?
我们的紫砂矿真的有问题吗?带着这些疑问,2003年,白雪峰放弃年收入十几万元的美容院,进入充满坎坷和挑战的手工紫砂陶事业。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这个
错误的结论蒙蔽了喀左16年的双眼,让喀左的紫砂产品停留在大批量工艺灌浆的形式上,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3
奇迹,喀左晚窑诞生
白雪峰的老前辈朱孝先、张玉林不同意他涉足这一领域。从喀左走出去的中国陶雕第一人陈福成也不同意。因为风险太大了。
然而,倔强的白雪峰义无反顾。他将喀左和宜兴的陶片分别砸碎研究土层结构和断面结构,看目数,分析紫砂颗粒、粉尘、浆液的结构形成,将喀左的紫砂泥粉碎研磨,反复配比,制成手工试片烧制。光买的陶瓷黏土比例的书就花了1000多元。他无数次请教当地陶瓷专家,走遍喀左紫砂原矿区采集矿物样品,到专业机构进行成分鉴定。我带着原矿土到广东宜兴、景德镇、佛山、山东淄博、河北唐山等地拜师学艺。我曾被大雪堵在返程公路上三天,也曾不知疲倦地一天跑1500公里。在宜兴,小到除了一张床只能周转的“紫藤招待所”,一住就是一个月。冬雨阴冷潮湿,让他双腿头疼。因为没钱,我每餐只能吃面条。民间陶工被他的真诚打动,最后告诉他实情:喀左的紫砂矿物材料和宜兴的一样,可以做手工壶。他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出制作锅的合适配料和精炼温度!
到2004年底,50万元积蓄全部花光,50万元贷款也花光了,亲戚朋友都借光了。为了生计,他背着熟人起早贪黑拉客赚钱。买设备的时候资金缺口很大,我只好把车贱卖了。看着燃烧失败后堆积如山的破陶罐,送他手表的老人把养老钱借给了他。“当一个人感到肩上有使命感时,一切都显得无所谓,仿佛喜怒哀乐都不是一个人的。”这就是白雪峰的胸怀和担当!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和
实验再次失败后,2006年11月的一个晚上,经过夜以继日的烧制,“东北第一把手工茶壶”烧制成功!当亭亭玉立的茶壶出现在他眼前时,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喀左晚窑”诞生了。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回了失传200多年的东北手工紫陶技艺。白雪峰一举成名,晚窑紫砂艺术制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此后,晚窑扛起了“手工制陶”的大旗,以振兴喀左紫砂为己任,带领喀左紫陶产业走向复兴之路。
第一件手工制壶的成功烧制,标志着喀左的紫砂泥可以用来制作高品质的紫砂壶,也证明了喀左的紫砂泥是高档紫砂泥。喀左的制壶历史也将开启新的篇章,从粗放的工艺灌浆到手工制饼、盘饼精细制作,从纯实用型到兼具审美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型,迎来了喀左紫砂壶艺术的春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