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英国的秘密杀人犯
让我们做一个简短的回顾。
自2011年以来,首尔的医院一直在接诊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这听起来像病毒性肺炎吗?
医院收治的17名患者中,9人相继死亡,死亡率超过50,接近“病毒之王”埃博拉。
几个孕妇出现了肺纤维化。你知道,喝百草枯的人最后会发展成肺纤维化。什么东西和致命的杀虫剂一样毒?
韩国花了4个月时间才确认加湿器中添加的“凶手”--PHMG(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事实上,这种物质广泛存在于化妆品、洗发水和湿巾中。接触皮肤不会造成伤害,但被加湿器雾化后,会对肺部造成严重损害。
韩国调查委员会统计估计,该事件造成1万人死亡、67万人患病。
含PHMG加湿器杀菌剂,由英国著名日化企业利洁时生产。作为一家国际大公司,直到20日,他们才首次通过媒体向韩国受害者道歉。
商业历史预示着未来。利洁时这个名字,对研究过中国商业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
李杰,在中国并没有杀掉万人,而是一个全国性的名牌进入了冰冷,一蹶不振。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并不长,孕育出一个知名品牌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财力。那些吃苦耐劳的产业工人,几年前还在看着自己制造的名牌蒸蒸日上,几年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被束之高阁。
也许他们不会像失去孩子和家人的韩国人那样悲痛,但李杰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就像是用麻绳把孩子牢牢绑在一起,扔到野外。
年纪大一点的人还记得,这个被李杰“绑架”的孩子叫“元气二八”。
精心策划的骗局
湖北足球队在被武钢评为A前,名字是“活力28”足球队。
在很多老湖北球迷心中,“活力28”足球队是湖北足球史上最强大的球队。
“活力28”是沙市(现并入荆州)日化总厂旗下的洗衣产品,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成名。
1991年,沙市日化大胆贷款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
“用量少,一比四!洗消强,一比四!时间短,一比四!节能省,一比四!节水省电,一比四!”1991年11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这则广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小女孩,怀里抱着一个白熊玩偶。一家三口身着潮装,笑容温暖,一边唱歌一边做着“一对四”的手势,最后以“活力28,沙市日化”结束。
这个广告影响很大。在沙市的小学,“一比四”运动甚至是课间操的一部分。
1994年,“活力28”的销量在最高峰时达到9万吨,占据76。5%的国内浓缩洗衣粉市场份额。“活力28”还创造了多个行业的第一:第一个引发浓缩洗衣粉新革命;第一个在央视做洗衣粉广告;第一家春晚赞助商;第一家在香港竖立广告牌的内地日化企业;首家进入中国500强的日化企业;第一家产销突破9万吨的洗衣粉企业……香港《大公报》称之为“中国第一、民族骄傲”。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沙市日化在市场的大背景下也变得越来越不精准。大举扩张后,坏账和债务积累下的风险越来越高。为了挽救“活力二八”,沙市日化不得不向国际日化企业寻求合资。
国际主要日化厂商宝洁、联合利华与沙市日化有过接触,最终沙市人选择了荷兰企名网Benckiser。原因是Benckiser承诺保持“活力28”
品牌。
湖北活力美洁时公司由双方共同设立,由对方控股。同时,将“活力28”品牌交由合资公司独家运营50年。
洗衣粉没有技术难度,“活力28”的价值在于品牌。荷兰人通过合资的方式夺走了“活力28”品牌的控制权,并设定了50年的“租期”。朴实的沙市人对此次合资提出条件,即每年广告投入不低于1亿元,否则中方有权收回品牌。
这项合作是在1996年达成的。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荷兰公司的名字叫本基瑟,新公司要取名为“活力与美丽”。答案在3年后揭晓:1999年,荷兰本基瑟公司与英国利洁时柯尔曼公司合并,这个“利洁时”就是大名鼎鼎的利洁时。
原来,在与沙市日化合作时,本克瑟曾与利洁时眉来眼去,合资公司还玩起了“叫我你的名字”。
合资公司以欧洲思维经营中国市场。他们认为“活力28”不够高端,无法体现欧洲公司的品味,因此加大力度生产和宣传新品牌“巧手”系列洗涤用品。
“活力28”完全藏在雪地里,难觅踪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沙市日化不是无辜的人。
为了筹钱,沙市日化一边与荷兰人合资,一边谋求在A股上市。沙市日化在申请上市过程中,故意隐瞒“活力28”品牌已委身他人的事实。
1996年6月,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投资者买了股票才知道自己买的只是一个空壳。
在合资合同中,明确“每年广告投入不低于1亿元”。面对利洁时的违约,活力28集团直到2002年10月才与利洁时坐到谈判桌前,商讨“活力28”的归属问题。
终于在2003年,“活力28”商标使用权回到了活力28集团,但此时活力28的市场已经被挤占。
荆州市政府曾将“活力28”强行交由天发集团和稻花香集团托管,但没有办法让“活力28”复活。“活力28”商标就像一个被抱着的孩子。
直到2017年,一群人开始尝试以“新国潮”的思路,将活力28重新拉回大众视野,这是后话。
可见,无论是荷兰公司还是合并后的利洁时公司,当他们试图以“高大上”的欧洲思维进攻中国市场时,所依赖的欧美经验无法生根发芽。
诚然,“活力28”以洗脑广告起家,听起来不够体面。但时势造英雄。在一个物以稀为贵的时代,能从尘土飞扬的土堆上站起来挣钱,就是最大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