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大师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我们通常所说的清朝君主,是对后金和清朝皇帝的统称。共有12位,依次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
(清朝第十二任皇帝)
仔细看这份名单,不难发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名字(没有姓氏),顺治、康熙、光绪次之,最后的溥仪也是名字。
这种称呼方式并非作者独有,而是符合我们称呼清朝君主的习惯。所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都是清朝的君主。为什么我们的称呼习惯不同?——从名字开始,中间用年号,最后回到名字?
(努尔哈赤)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满清政权可以分为入关前和入关后两个阶段。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入世前的君主。当时的清朝只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具有明显的原始部落特征。他们并不重视汉人的这些封号、庙号和谥号。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都有爵位(努尔哈赤的爵位是天命,皇太极有天聪和崇德两个爵位),但仍然主要以称呼为主。
清朝的士兵入关是从顺治开始的。从此,清朝开始了民族统治,同时也彻底汉化了。顺治以后,清朝的皇帝只有一个头衔,所以延续了明朝的习惯,通常以头衔称呼君主。
(顺治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到任时,情况比较特殊。虽然他也是清朝的正统皇帝,而且只有一个头衔(溥仪的另一个头衔康德是伪满洲国时期的产物,不被承认),但后人更习惯于直呼其名。这是因为,溥仪当皇帝才三年,就赶上了清朝灭亡。
与历代灭亡的皇帝不同,溥仪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得到了优待。他不仅获得特赦,还结束了10年的改革生涯,获得了3354名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公民的全新身份。当宣彤皇帝溥仪成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溥仪,这是更常见的称呼他的名字。
(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皇后婉容)
除了名字和头衔,我们对古代君主的习惯称呼还有谥号和庙号。最常见的规律是,唐朝以前,谥号往往是称呼,比如汉武帝、杨迪。唐代以后,他们被称为寺庙名称,如唐太宗和宋太祖。
纵观清朝的情况,虽然年号更常用,知名度也更高,但谥号和庙号也经常作为皇帝的代称,尤其是在文史领域。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高宗甘龙,其中“太祖”和“高宗”分别是努尔哈赤和甘龙的庙号。比如清朝的后辈,如果说“仁皇帝”,就是指康熙,说“宪皇帝”,就是指雍正,这里用谥号。
(清康熙皇帝,谥号任)
很多人分不清庙号和谥号,其实很简单。我教你一招——。所有的“某某祖师”“某某祖师”都是庙号,比如上面提到的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任何“某某皇帝”或“某皇帝”都是谥号,如前面提到的汉武帝()和仁(康熙)。
综上所述,清朝皇帝的封号虽然多样化,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懂了逻辑,就不会再迷茫了。
参考号:《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