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金融
今天的保险
8月19日,一个全新的名字感动了保险圈。
中国保险学会一篇论文公布—— 《关于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几乎所有大型国有银行都参与了国家养老保险公司的设立。
这一消息在年初被外媒流传后,终于在8月中旬落地。目前联想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未来社保养老第一支柱的承载压力会越来越明显。谁来担负起中国人养老的重任?
第三大支柱,——商业养老市场,在发达市场占比很大,一直被中国保险业视为私有之地。然而,经过多年的布局和发展,九大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规模份额有限,大多来自原集团公司的团险部门。近几年他们的发展也集中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上,第三支柱还没有出现爆发趋势。
这一次,几百亿的资本,众多的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大型券商,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养老保险公司,只缺头部的国有寿险公司,对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对中国的寿险业意味着什么?
一个
今天的保险
银行全明星保险部
公告显示,全国养老保险发起人17家,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实力相当不错。
其中,第一大股东为五大国有银行的金融子公司,分别持股,均为第一大股东;邮储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的金融子公司也是其股东,持股比例为——。
70%左右的股份由某银行的一家理财子公司持有,这也说明它几乎是一家银行主导的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值得注意的是,17家股东中,有3家加权股东,分别是央企子公司国鑫资本、北京市市政企业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北京西城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7家股东中,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即泰康人寿,持股比例为。虽然泰康人寿在养老行业早已名声在外,但在这家正宗的银行系养老保险公司,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存在感。
2
今天的保险
银行为什么需要成立养老保险公司?
显然,这与我国养老保险市场的巨大缺口密切相关。去年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10年,中国预计将出现8-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
同月,在“中国人寿2020峰会暨人身险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中国银监会总会计师马也给出了一组数据:2020年1-9月,养老保险保费收入551亿元。相对于养老保险超过10万亿元的规模收入,这个数字占的比例非常小。
在一个月前的10月21日举行的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将着力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养老金融改革的要求:
一方面,抓现有业务规范是为了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副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是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开发具有真正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等。
在巨大的市场缺口下,养老保险保费收入占比极低,使得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概念逐渐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到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在内的养老金融产品。
以其高
比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亿,占总人口的30%。三十年后,这个比例将达到30左右,这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
还有社保养老的迫切性。原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原新华人寿董事长兼CEO丰丸近日在与《财经》杂志主编王伯明的对话中给出了一组数据:2028年社保基金养老金结余为负,2050年缺口将达万亿元。
这有多紧急?这也可能是去年年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发展人身保险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背景。7月,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全国政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专题协商会上透露,将尽快出台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政策框架。目前已经制定了方案,上报国务院。
这意味着之前政策短板明显的第三支柱政策将会出来。公开报道显示,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涉及保险方面的讨论,包括保险产品、税收优惠、第二、第三支柱账户如何打通、由哪些部门接手养老金资产等。
再看全国养老保险公司的下属业务范围,刚好包括:
商业养老金计划管理业务、客户委托的人民币和外币资金委托管理、团体养老保险和年金业务、个人养老保险和年金业务、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团体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个人长期健康保险业务等。
可以说,养老综合金融的色彩已经非常显著。大银行的参与也符合中国目前金融结构的特点。
三
今天的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保险业唯一的机会就是服务。
事实上,不仅银行在加速布局养老金融,基金证券业也是如此。
海外经验:从全球来看,公募基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是全球养老金投资的重要参与者。目前,金融三驾马车在养老的布局上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然而,这对中国的寿险业有何影响?这需要从养老保险的硬需求说起。硬需求是什么,当是追求稳定的收入。众所周知,长期投资能力只是寿险公司的核心能力之一。这是否说明国内寿险行业不错?
或许事实正好相反。理论上,一个成熟的寿险公司应该有大量10年以上的长期保费。这使得其在长期投资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稳定、长期的资本收益是养老金最本质的诉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恰恰是近年来保险公司追求短期规模的结果。
不考虑5年来众多中短期产品的冲击,转型中的寿险公司有多少有能力经营10年以上期限的新保单?行业交流数据显示,寿险公司新单期保费同比有所下降,尤其是10年以上新单期保费增长艰难。
事实上,即使是交3-5年保费的产品,也是大部分寿险公司主推的产品形态。
长期保费的下降必然会对早期的长期投资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养老金产品的整体设计和规划。3-5年期的产品看似卖得不错,实际上与银行养老金理财的期限和形式不谋而合。在这个领域与银行直接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大多销售五年期的养老产品,年化投资收益率在-之间,但开门红的产品年化投资收益率是多少?
这也意味着,无论产品营销还是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