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油茶基地一角
“刚开始差点砍了当柴烧,现在每年都能赚钱了。”玉屏县朱家场镇甘龙村的村民范永芬在谈到她的油茶林时笑了。
甘村种植油茶历史悠久。和村里其他老油茶种植户一样,范永芬的祖上留下了很多油茶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品种产量低,维护成本高,逐渐被市场淘汰。“砍掉很可惜,但是占用土地,没有经济效益。”甘龙村1700多亩老油茶变成了“野生”油茶林,村民们一边守着油茶坡,一边穷。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和全省农业种植结构的全面调整,油茶已成为促进我省农村产业复兴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在此产业背景下,全省万亩低产油茶林陆续迎来提质,甘龙村的老油茶林也迎来了新生。
在玉屏油茶苗木基地,一棵棵新苗被移栽到田埂上。
“县里的专家专门来帮我们改良品种,嫁接新品种,调整茶林密度,我们的老茶林变化很大。”范永芬告诉记者,去年经过科学低产改造,年底给家里带来了5000多元的油茶额外收入。“村里的老油茶林都成了‘摇钱树’了!”范永芬高兴地说。低产油茶林正在复壮,全省新建油茶林面积也在逐年增加。我省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历史底蕴、文化底蕴和资源承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适度规模发展。截至2017年,全省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263万亩。核心开发区遍布黔东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毕节市的15个县(市、区)。“不仅种植量要上去,更重要的是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大连民族大学资源与植物研究所教授阮成江说。20.阮成江带领博士团队到贵州油茶主产区之一的玉屏县,设立油茶博士工作站,建设“贵州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山地油茶创新利用中心”等科研平台。通过技术攻关,培育出适合武陵山区种植的高产油茶,玉屏油茶率先实现“良种良法”,为贵州油茶标准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奠定了发展基础。2017年,省级投入218万元新建1100亩油茶果园,提高新育成品种的穗供给能力。满产后,秒杀产能将增加1200万左右。如今,玉屏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油茶种苗繁育交易中心。仅今年第一季度,就向全省市场提供了28万株优质油茶苗。有了种植规模和质量的保障,贵州油茶在深加工、产业延伸、品牌打造等方面步入了转型升级的快车道。着力提升油茶深加工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企业为突破,坚持绿色生态,把整个油茶产业做精做强。成功打造了“贵州油茶”公共品牌和“三谷”、“范振芳”、“千金果”等重点品牌。
在玉屏油茶苗木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嫁接油茶苗。
2017年,全省生产
在附近的一片油茶林中,一位身穿苗族服装、腰间别着镰刀的村民在林中忙碌着,身影时隐时现。“他就是你要找的吴吧。他是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现在他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让他详细说说。”松福农心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洪虎指着数字说。“在家工作,一年能轻松收入两万。我家这几天变化很大!”见到吴,打开了盒子。他说,他的家人已经能够从艰难的生计中过上好日子,现在他的收入增加了,这都是由油茶公司带动的。油茶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过去的荒山绿了起来。吴今年64岁,家里三口人:老伴和儿子。因为儿子的一只手已经受伤,不能干重活,家里的生计全靠老两口,家里只能靠那一亩荒地。2012年,富农鑫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着油茶产业来到村,这让吴有了新的希望。在公司的带动下,边强村的一大片荒地上种上了油茶,为特色产业的种植开辟了道路。福鑫公司采取“农民在公司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以土地入股公司或合作社,公司负责油茶种植、管理和保护的费用。农民也可以从事产业,油茶的挂果收益按照农民30%、合作社(公司)70%进行分配。土地流转30年合同到期后,油茶基地的油茶树将无偿归农民所有。害怕的吴听到这样的好事,第一个反应过来:“别人帮你,你也得听。”就我家来说,没有劳动力,不可能出去打工,在土地上活不下去就是出路。”给记者算了算他家的收入账。他家流转亩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红153元。他被公司聘为油茶基地经理,年基本工资10000元,加上在基地除草、收购期间的加班收入。一年下来,他能挣两万块钱。
符涛农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油茶种植基地
说话间,吴听到家人喊着匆匆道别。“一定是我的妻子需要我的帮助。你看没有,在家工作就好,赚钱,照顾家人。”挣钱,照顾家人。作为2018年省林业厅授予的“第六批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成立于2012年的松桃福农信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县种植油茶3万多亩,每年为当地群众带来劳务收入350万元。2018年,向农民发放茶果分红和劳务费600多万元,惠及农民近3000人。随着产业的稳步发展,公司不断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成功打造了“三谷”、“茶花春”等省内重点农业特色品牌,成为全省茶花产业发展中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网站]
玉屏:油茶苗茁壮成长,产业链再次延伸6月24日。雨后,暑热重返玉屏县城。在玉屏油茶苗木基地慕童基地,工人们熟练地忙碌着,嫁接在车间里进行,苗木紧张地栽在大棚的苗床上,育苗垄有条不紊地管理着.每一个环节都是有序而密集的。“今年晚些时候我们会开始工作,但我们已经请了‘外援’来赶上,不会有任何延误。”基地负责人柏杨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多雨潮湿的气候,基地的生产推迟了很多,油茶苗的嫁接到5月12日才开始。“玉屏是全省三大平价油茶种苗基地之一,能供应全市、全省油茶基地建设,不耽误。”柏杨告诉记者,为了抢季节,基地专门从江西宜春市请来了15名油茶嫁接“师傅”,帮助赶工。这不,当地30多名技术工人,只用了9天时间,就把所需的30万株油茶苗全部嫁接完毕。玉屏油茶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距今已有500多年。1958年,该县油茶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被周恩来总理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享誉海内外,是玉屏农业产业的“金字招牌”。随着该县油茶产业的不断发展,玉屏油茶不再只是以量取胜的“大户”,而是逐步建立了集种植、科研、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2018年5月,该县总投资6500万元、建设规模300亩的油茶种苗基地正式建成投产。同年,该基地被定为全省平价油茶苗木基地。这标志着该县油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
“基地分为道堂和慕童两个点,总育苗规模可达2000万株。”柏杨介绍,基地投产后,玉屏迅速成为网西南地区最大的油茶种苗繁育和交易中心,带动了万山、江口、沿河等周边市县及黔东南、黔西南州油茶产业的发展。今年第一季度,该基地已售出28万株油茶苗。“现在管理的这批油茶苗是14万要在黔西南州年底收,县里有基地……”基地工人杨叶忙着和记者交谈,脸上挂着汗水,露出满意的笑容。她说基地效益好,家里收入也跟着上去了。“越忙越好!”为促进产业的普惠性,该县从油茶产业链各端发展模式入手,建立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在苗圃基地项目实施之初,制定了“公司村集体经济贫困户”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该项目不仅直接带动当地475户贫困户建档立卡就业,还从基地生产的每株苗木中提取人民币作为村集体经济,提取人民币作为贫困户分红,连接全县3个乡镇45个村3034户10250人。预计今年分红基金将达到240多万元。同时,县里的油茶产业链健全,也为县里的从业人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收入保障。[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