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唐棣,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来【关注】我,一起聊今昔,共议天下大势。我是一个绅士,只是为了学习和交朋友!
一、银元概述
每一个银元都是七分银子做的,国库的尺度是七分两分钱,最标准的银子是墨西哥造的。上面有一只“鹰”,所以又叫“鹰洋”。因为是从海外运来的,所以被学者称为“范炳”,被民间称为“twinkle”。有些学者甚至把一块钱称为“佛像”。足见当时普通百姓对银元的重视和崇拜。
清代流行鹰。光绪年间,清帝国铸造了大量印有龙的银元,名为“杨龙”。民国初年,袁世凯执政,铸造了另一种银元,上面有袁世凯的大头像。所以后来,民间称这种银元为“袁大头”,或简称“大头”。上述各种银元在同一时期均有使用。
银元之下,有两种代币,第一种是“银币”,南方的称为“毫币”;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这两种代币,不是小数,是由银和铜的价格决定的,所以也叫“小阳”。交易所里每天都挂着市场招牌。一美元能换多少铜?
当时市场价格没怎么上下浮动。一个银元大约相当于128个铜元。七分的银元已经很重了。如果有一百银元的交易,重量达到七十三两,是不可能随身携带的。所以市场上的大宗交易都是用庄家的票做的。后来,纸币开始流行。
但是银行和银行的库存还是以白银为主。所有银元都作为流动商品,只有银元用于当期结算。所以每天早上在银行和钱庄聚集的区域,都能看到杭庄的老伙计(即役工)背着一个黄色的藤箩桶,上面画着钱庄名称的黑色大字,里面装着银元,互相递过去。如果金额较大,会使用铁架的专用厚木箱进行支付,这样就不会有纸币的这种麻烦。
幸好装银元的木箱又笨又重,还得两个人抬着。抢劫是不可能的。再说,那时候治安好,银行和银行里的警卫特别严密。抢劫很少发生。十多年来,抢劫篮筐的事时有发生,抢劫银箱的事几乎闻所未闻。
银元守在身边,白花花的颜色更是耀眼。所以在旧社会,个人携带大量银元容易出事。俗话说,“钱从不外露。”“白”字过去指银锭或银,后来指用银制成的银元。
纸币比较轻,携带方便,不会引起注意。于是,纸币的流行越来越盛,大量使用银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般十元以下的交易都用银元,十元以上的用纸币。有四种钞票:一元、五元、十元和五十元。
因为银元是由98纯银制成的,只有2%是其他金属制成的,所以它的硬度甚至比100%的纯银还要硬。那时候的银元也是假的,用铜或者铅做的。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区分它们。只要一块钱敲在另一块钱的边缘,真的会发出铿锵声,假的会发出沉闷的声音。
还有一种是铜少的假银元。只要把它夹在银元中央的两个手指之间,用嘴唇在银元边缘吹,真的银元就会发出很轻微很长的“阴”状的银笛,但没有假的。年轻的时候,银行业的从业者要练习识别白银和各种图案,以及辨别杂音。
银币越来越多,大概有二十种盘名。要快速辨别大量银币的真伪。不懂这些技术就吃“夹铜闪”,哪个
还有一种数银元的方法,就是用两只手,右手一个银元,左手一叠银元。左手指一个接一个地推出银元,右手一个接一个地敲着银元的边缘,一边听。当你听到不好的声音,你马上把美元拿走,然后再敲一遍,数一遍,唱一遍,数一遍,五遍,十遍,十五遍,二十遍。一百块钱,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鉴定工作。
二、民国初年的银元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但民国初年,银元的流通更加混乱。除了各种外国货币(如杨颖、詹仁扬、本扬、杨龙等。),还有清末北洋造币总厂和地方各省发行的十几种,民国元年铸造的孙中山半身像,如开国纪念币,四川军政府发行的“汉”银元等。由于这些银元的品种和颜色五花八门,有些甚至相差10%左右,所以价格也不同。
按照当时全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尹倩实业开出的价格,标准是颜色最好的杨颖,1;南方各省杨龙下降~,北洋造币厂杨龙下降。至于奉天、吉林、东北、四川等地的银元,因为有色差,钱庄不常用,即使用也要大打折扣,降价一到两成。
这样,钱庄和汇兑业就利用了这种混乱的局面,操纵银元的市场价格,进行买卖,从中抬高或压低价格,牟取暴利,给人民带来了危害。同时,也给中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税收带来了麻烦。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呼吁下,北洋军阀政府于民国十九年颁布了《国家货币条例》,对银元的发行和使用进行了整顿和统一,规定铸造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种银币,以一元为主。这枚新铸造的银元正面是袁世凯的侧面头像和铸造年份,背面是“一元”字样和嘉禾纹饰,俗称“元投币”、“袁大头”、“大头”。规定每件重七分二角,成分为银90,铜10;之后改为银盏89。
同时还宣布所有税收和财政收支都要使用本国货币,而不是外国纸币和生银。允许使用旧银币、铜币、造币等。在少数民族地区,但必须按市场价兑换成新银币。
民国四年(1915年)以后,各省相继铸造了圆头币。这种新银元造型统一,图案新颖,易于识别,颜色和重量要求严格,所以发行后很快风靡全国。首先,它取代了上海的杨龙,并逐渐与旧的主要货币——外国的鹰洋平起平坐。墨西哥改金本位后,杨颖停止铸造,切断,在中国的流通逐渐减少,有自然消亡的趋势。
由于外资银行的干扰,鹰洋在我国市场上仍然与大头并行使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学生罢工,工人罢工,商家也罢工。6月11日,货币工业协会通过决议,取消杨颖等外国银元上市,只使用本国货币。至此,银元的流通已经完全统一。这种统一是中国现代货币史上的一个进步。
主要原因是,除了五四运动的政治影响外,新发行的元头币在形态、重量、颜色、数量上都能满足货币流通的需要,具备成为银元主要货币的各种条件。易世凯死后,元硬币继续铸造和流通。
三。民国初年的物价
民国初年,虽然政权落入北洋军阀手中,但资产阶级民主派仍利用当时的革命形势,鼓吹“兴商、利民、富国、实业救国、实业筹划”的思想,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保护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陷入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因此,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发展了,农业生产也相对稳定了。结果是,虽然这一时期的物价总水平有所上涨,但从十几年的较长时间来看,相对于后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物价波动,物价上涨速度相对较慢,但在某些年份或地区,物价非常混乱。
指数显示,当时中国物价总体上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上涨。虽然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但人民生活负担仍然很重。况且这种负担只是表面现象,还有很多复杂的压力更重。比如讨要内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军阀外债减少,但又向内债求援。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到1927年,共发行内债27种,金额超过1亿元,是清政府整个统治时期实际发行金额的10倍以上。关税和盐税是北洋政府的主要收入。从1917年到1926年,两项税收总额为1亿元。满足不了军阀政府的巨大消费需求。地方军阀为了筹集资金,还任意对食盐征收附加税。1926年,全国食盐的正税和附加税比1923年增加了4倍。除了盐税,还有土地税,土地税是预征的。四川梓潼于1926年至1957年预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