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企名网】
本报记者袁敏
阅读提示: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挖耳文化成为新的“风口”,挖耳市场发展迅速。但参差不齐的服务质量给消费者带来耳疾等风险,业内认为市场的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
掏耳朵起源于川蜀,俗称掏耳朵,被誉为“百姓三大慰藉之一”。“3354”作为大健康行业的新名词,这两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大大小小的公司和品牌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如今,这项传统工艺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消费升级、文化体验的名义,摘穗体验馆已经遍布全国,成为商业街区的新物种。
摘穗市场发展迅速。
拔耳过去叫拔耳,是一个相对“下里巴”的职业。后来,一个叫柏杨的人,凭着他高超的挖耳技艺,与人合伙创办了“柏杨挖耳”,这就叫挖耳。从此,掏耳朵服务开始有了自己的细分市场。
天空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近2万家企业的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包含“挖耳”字样,其中约90%的挖耳相关企业为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近五年来,国内摘穗行业发展整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中,2019年新增5500余家,增速246家,2020年新增9100余家,增速约118家。
不难看出,大部分挖耳企业都是近两年注册的,各种培训机构和大量的投资加盟商,让这个行业在很多人眼中成为了一个健康的风口。除了一些挖耳的品牌连锁企业,很多足疗店、养生馆也开始开展挖耳业务。
两个月前,32岁的刘东去了她家附近的一家新开的挖耳店,体验了一次后,她觉得自己沉迷于此,保持着每两周放松一次的频率。
据他介绍,耳道清理后,技师会用鸡毛、鹅绒等制成的工具在耳道内扭动。这种局部按摩手法带来的酥麻感会传导到每一根神经,好的手法会让人有“颅内高潮”的感觉,欲罢不能。除此之外,掏耳朵体验馆简单典雅的装修和淡淡的香味,也能放松他紧绷的神经。
烂泥遍地,需要整治。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挖耳文化成为新的“风口”。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也导致了掏耳朵市场鱼龙混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
近年来,各种因挖耳导致耳朵感染的案例时有发生,业内人士认为市场的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据业内人士介绍,挖耳工必须经过500小时的专业培训,通过各种级别的考核才能持证上岗,对技术和安全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市面上一些挖耳培训学校宣称学习时间为7-15天,保证学生能学到真本事。培训结束后,发放挖耳工具和毕业证书。
在荆门高新区一家服装企业工作的陈南湖告诉记者,他有过多次掏耳朵的经历,但上半年在长宁大道一家掏耳朵店掏耳朵后,明显感觉耳朵不舒服。“医院诊断后,发现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我怀疑是掏耳朵工具消毒不到位造成的。”陈南湖说,掏耳朵工具不是一次性的,金属掏耳朵工具形状规整,容易清洗消毒;而刷子之类的非金属工具,由于形状不规则,很难消毒。
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齐晶晶表示,如果在采耳时不小心刺破外耳道出血,可能会感染艾滋病等其他更严重的疾病。事实上,耳垢,也被称为耳垢,不仅可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