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齐鲁一点记者程凌润见习记者崔一凡
27岁的山东小伙卢继凯,是一名入行7年的“花丝镶嵌”首饰工匠。
无论是设计、绘画还是加工,吕继凯都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研究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依然迷恋“花丝镶嵌”,还带了徒弟。
与传统工艺结缘
“花丝镶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花丝”和“镶嵌”两种技法的结合。其中“细丝”由贵金属制成,采用捏、填、攒、焊、叠、铺、编、织等传统工艺。镶嵌是将贵金属压成薄片,镶嵌宝石的技术。
据了解,现代首饰只有几个焊点,而一件“花丝镶嵌”首饰却有上千个焊点,需要工匠一点点搭建。换句话说,这门老手艺不仅需要艺术修养,还需要十足的耐心。
陆凯出生于山东聊城。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读书时,他就爱上了中国传统首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有收集古董的爱好。起初,我有一些古董猎人的联系方式。他们知道我会修理东西,所以他们慢慢来找我。”陆凯说,他开始是做一些修复工作,后来有客户来找他订购首饰。
毕业后,吕继凯选择留在济南,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因为出生在加曲,圈内朋友都叫他加曲,所以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加曲创作”。
后来国家艺术基金会组织了“景泰蓝创意人才培养”项目,从3000多名报名者中选拔了30多人。卢继凯有幸入选。
“我那时候刚毕业,还是个‘铁傻子’。当时听说我被选上了,老师很开心,也很羡慕我。”陆凯说,所有被选上的艺人或者大学老师都觉得好害怕,他甚至在台上发言的时候都误把“学长”称为“前辈”。
制作一个皇冠需要半年时间。
当初由于资金短缺,吕继凯工作室的租金需要父母帮忙。“当时我在济南城南租了一个老单位宿舍。它很小,光线很暗。这就像一个地下室,所以我必须开着灯工作。”纪凯回忆说,当时条件艰苦,但那段时间让他成长了很多。
“前几年,全国‘花丝镶嵌’还不多。喜欢他们的时候,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我会找一些古董发饰带回去研究,看看它们的图案,试着自己雕刻。直到现在。”纪凯说。
在吕继凯的工作室里,有一张非常华丽的皇冠照片,是他去年的作品——《二龙九凤》。“因为我以前做过的都是小件的,比如耳环,发夹等。我需要做一个‘大件’来体现手艺,挑战自己。”纪凯介绍,当时为了做这个皇冠,光是查资料就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为了看到皇冠的实物,他联系了一个朋友,找到了德州的一家古董店,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个只剩下下半部分的破皇冠。
有了凤冠底部的参考,吕继凯开始制作上部,在保持造型的同时,自己在上面设计花纹。“王冠上有两条龙。当时这个图案我画了七八个版本,不断的推翻和返工。”陆凯说,不仅仅是龙,还有一朵小云,都需要反复修改。
制作的难度远不止于此。在制作《凤冠》的中途,吕继凯收到了比赛的消息,不过是在比赛前一个月。其间,他还推掉了工作室的几个订单。“当时我甚至跟客户说,不要找别人做了。我当时真的很忙。”
每天睡三四个小时,所谓的休息不过是在画室的折叠椅上打个盹,然后一睁眼就做了一只凤冠。好事多磨。卢继凯的作品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2020山东工美年度优秀产品”的奖项。
培养新的学徒。
近年来,汉服的“走出圈子”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花丝镶嵌”首饰就是其中之一。吕继凯工作室的订单大部分需要设计制作,少数有设计图。
“以前人们戴一些头饰,现在已经逐渐简化了。订单比较多的是耳环,吊坠,戒指。随着汉服的兴起,也会有一些发卡令。”陆继凯说,每个时代继承传统,又不断推翻传统,都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今天的定制会有一些几何图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事实上,我的顾客非常挑剔。他们只是在对这种文化有所了解之后才会定制它。都是三四十岁生活相对稳定的人。”卢继凯说,现在国家提倡传统文化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花丝镶嵌”饰品。“说实话,这项技能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陆继凯不仅在产品上推陈出新,还带了一个徒弟。“这时候,小李和他的朋友来了。他朋友坐我对面,他坐我斜对面。”说起自己的徒弟小李,卢继凯笑得前仰后合。他说小李很内向,不爱说话。第一次见面,他们得知他想通过朋友学习“花丝镶嵌”的创意。
“其实我自己也挺内向的。刚毕业的时候,和人说话都脸红。没想到他比我还内向。”但是,吕继凯认为这一点都不是坏事。做手艺人需要平和的脾气。
现在小李还在跟着吕继凯学习。“他才来半年左右,现在的能力还接触不到客户的单子。我给他一块银子,让他自己平板,自己拉银线,用这种原始的方式学习。现在他可能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在我看来是不合格的,我就让他化掉再回来。”陆凯说,做出来的产品质量一定要达标,不仅要对客户负责,也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同时,吕继凯认为,如果你工作慢了,你就会变成机器,你喜欢的东西就会变成工具。